中国历史文化悠久,吸引了无数人对其深感好奇。最近,这位于谦明朝的人物也成为许多网友关注的焦点。那么,于谦明朝为何被斩?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探索这段历史故事。
于谦(1398年5月13日-1457年2月16日),字廷益,号节庵,官至少保,被后世尊称为于少保,是一名汉族大臣和民族英雄。他出生在浙江杭州府钱塘县(今浙江省杭州市上城区)。
1421年的永乐十九年,他考入进士第。1426年的宣德元年,他随宣宗平定汉王朱高煦之乱,并因严词斥责朱高煦而受到宣宗的赏识。在此之后,他担任过巡抚河南、山西等职务。
1430年的宣德五年,又被任命为兵部右侍郎巡抚河南、山西等地。在明英宗时期,他坚持不向权臣王振送礼,因而遭诬陷下狱,但最终因为两省百姓、官吏乃至藩王的力请而复任。
土木之变后,当英宗兵败被俘时,他坚持固守,不愿意南迁,被提升为兵部尚书。当明代宗即位后,由于他的忠心和才智,被授予整饬边备的大任务。
他率领二十二万军队抵御瓦剌大军,在北京九门外布阵,最终使得瓦剌太师也先无隙可乘,将英宗释放回国。此后,他继续积极备战,为京城安全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然而,由于个性刚直招致众人忌恨,最终在天顺元年(1457年)的复辟期间,因石亨与太监曹吉祥勾结所谓谋逆罪,被捕并在崇文门外斩首示众。这段悲剧性的结局,让人们再次感受到了这个时代复杂多变的情势,以及个人忠诚与政治斗争之间微妙且危险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