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文化悠久,涵盖了数千年的丰富内容,对于许多人来说,这是一个充满好奇和探索的领域。近日,一位名为于谦的人物在社交媒体上引起了广泛关注,他生活在明朝时期,那么于谦明朝为什么被斩首呢?为了回答这个问题,让我们一起深入了解一下他的故事。
于谦(1398年5月13日-1457年2月16日),字廷益,号节庵,是一位出生在浙江杭州府钱塘县的汉族大臣与民族英雄。他曾以御史职务随明宣宗平定汉王朱高煦之乱,并因其严词斥责朱高煦而受到宣宗的赏识。后来,他担任过巡抚河南、山西等地的大臣,并且还曾两次因为坚持原则而遭诬陷,但最终都能恢复原职。
土木之变后,英宗兵败被俘,而于谦力排南迁之议,坚请固守,并升任兵部尚书。在明代宗即位后,他积极备战,并亲自督战,以“社稷为重,君为轻”态度抵御瓦剌大军,最终成功保住京城。当时朝中有事,他独自运筹帷幄,使国家得以安宁。
然而,由于他个性刚直,不畏强权,这也让他招致众人的忌恨。天顺元年(1457年),英宗复辟,大将石亨等人诬陷于谦谋立襄王之子,最终导致他含冤遇害。明宪宗时期,他被赐祭并追谥“肃愍”,神宗时又改为“忠肃”。《明史》赞扬他:“忠心义烈,与日月争光。”与岳飞、张煌言并称“西湖三杰”。
那么,又是什么原因使得于谦最终遭到斩首呢?
谋逆罪:石亨和太监曹吉祥勾结,将 于谦判处死刑,因为他们想要清除掉他的势力。
死於宫斗:虽然英宗对其有所犹豫,但徐有贞进言认为若不杀,则复辟无功,因此最终决定执行死刑。
通过以上信息,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在历史长河中,每个人物都扮演着自己的角色,有时候是正面影响,有时候则是悲剧命运。而对于更多关于中国历史文化知识的探索,你可以关注我们的公众号——历史随心看,以获取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