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威侯:战国时期的合纵连横策略家,公元前312年逝世。作为韩国的统治者,他领导国家参与了多次与其他诸侯国结盟和互相牵制的外交政策。在这段历史时期,韩宣惠王,即韩康,在位期间,经历了秦国对宜阳城的攻克,以及魏、齐联军对赵军平邑新城的胜利。此后,赵国联合韩国对魏发起攻击,但最终遭遇失败。当时中原各诸侯国之间形成了一系列紧张关系,而秦始皇则在位初期称王,以示其霸权。
随着战争的不断升级和复杂化,五个国家——包括韩、魏、赵、中山及燕—在公孙衍的倡导下开始进行“五国相王”活动,这是一种试图通过互相承认对方为王来稳定局势并抵抗秦强大的策略。然而,这些努力最终以失败告终,当秦军在修鱼之战中俘虏了申差将领后,反映出联盟中的不稳定性。
面对这种形势,公仲侈建议韩宣惠王通过向秦求和,并提供一座重要城市,以换取南征楚国。这一计划得到了君主的同意,并且被视为一种利用弱点换取优势的手段。尽管如此,由于朝野上下的不同意见以及外部压力,这一方案未能完全实施,最终导致了更深远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