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皇帝的残忍行径:反复逼死侄子,流放弟弟
开宝九年(976年)十月,宋太宗赵光义登基称帝后,他不仅加官晋爵给三弟赵廷美和他的儿子们,还大封宰相、执政大臣和其他朝臣,以此拉拢和安抚。然而,这种行为可能源于高梁河战役中的一次意外事件。
太平兴国四年(979年)七月,在攻打燕京(今北京)的高粱河战役中,当赵光义中箭受伤逃跑时,有将领在溃军中想要立赵德昭为帝,但由于他赶上了溃退的大军,没有发生变化。这件事让赵光义意识到自己家族成员对他的帝位构成威胁。
当年的八月,赵德昭劝宋太宗对北汉的将领行赏,但遭到了他的拒绝。随后,赵德昭自刎,而太平兴国六年三月,赵匡胤的次子赵德芳病死,这消除了对帝位最大的潜在威胁。
尽管两个儿子已去世,但宋太宗仍然认为还有潜在威胁,那就是弟弟秦王 Zhao廷美。他想消除这个威胁,便指使柴禹锡告发秦王有谋窃发之心,并问计于赋闲多年的故相 Zhao普。Zhao普是一个心狠手辣的人物,他曾因忌惮冯瓒而诬陷其落职流放海岛。此前,由于被罢相,他一直郁郁不得志,现在机会终于来临。
当宋太宗询问如何处理秦王时,Zhao普提出愿意担任宰相办理此案。但是他并没有直接提供解决方案,而是编造了一个名为“金匮之盟”的故事,说杜太后曾要求宋太祖传位给二弟,然后再由三弟传位给自己的孩子们。Song Taizong一听,即解了多年的困扰,因此决定重用Zhao普作为首辅。而秦王则因为罗织罪名,被降封为涪陵县公,最终在贬所中病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