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突破了国际上生物脱氮研究领域120余年无法逾越的难题,让自己的新技术推广应用于城市污水、炼油废水、垃圾渗滤液和农村污水等领域的污水治理工程。正是微生物催生了奇妙的反应,中华民族的祖先酿造了美酒琼浆,古埃及人做出了美味的面包。而我,则从中破解了水污染的治理密码。9月3日,在2019年度贵州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我从贵州省委孙志刚手中接过了最高科学技术奖的证书。从台下走上颁奖台,只有几米之遥,但我的科研之路,却整整走了20多年。
我就是周少奇,贵州科学院副院长。我以科技之手,描摹美丽中国。在一次偶然间,我灵光一闪,将之前所学的生物技术应用到环境工程上,一定会找到一个突破口。这就是“跨界”的妙处,对此我深有体会。
作为理工男,从中学时代就对哲学、历史比较感兴趣。我横跨化工机械、工程力学、发酵工程和生物化工等专业,从未涉足过环境专业的一天,我却在1996年到香港大学从事环境生物技术方向的博士后研究,在导师方汉平教授指导下,从基本概念学习起,一边看教科书,一边做实验,很快就入门。
早在20世纪80年代,当我注意到了日趋严峻的环境问题时,我意识到必须另辟蹊径。一切困境,都让我的跨学科背景发挥出意想不到作用。我坚信,将之前所学应用于环境工程,就一定能找到一个突破口。
经过1000多个日夜实验和分析,我率先提出了具有跨时代意义理论——生物脱氮电子计量学。此后10年间,我不断研究和摸索,为解决国际上的难题提供了一系列电子计量方程和系统计量模型,这些成果被应用于全国20余个省区实际工程中,并取得巨大的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
2002年,被选派到贵州省环境保护局挂职任局长助理,当时市区建设刚起步,而现在成为首席科学家领衔提出创新方案获得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专项支持,这些都让我在西部地区60多年的农村污水处理与资源化技术难题取得重要突破与创新成果,为西部农村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在这里,“大生态”是我接连打不少漂亮仗中的威宁草海之役之一,如今威宁草海再现碧波荡漾,这让我的心情无比欣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