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印:慈光寺尼,唐末才子
在唐朝末年,蜀地(今四川)有位名叫海印的尼姑,她生活在慈光寺。虽然她的生卒年份不详,但留给我们的却是一首流传千古的诗作《舟夜一章》。海印的生活充满了对高洁事业的追求和对文学艺术的热爱。她从小就喜欢吟咏前人诗句,对于那些被遗忘的小诗半句,也能反复琢磨,不离不弃。
后来,海印向佛教法道深深吸引。当时天下大乱,民众困顿无助,家国分离,哀鸿遍野。面对这苦难的一片世界,海印选择了削发为尼,以此作为逃避现实、寻找内心平静的一种方式。她住在西蜀慈光寺,一直过着相对安宁的修行生活。
有一次,由于外出公务需要,她乘坐一条船离开了慈光寺。这次旅行让她见证了一场美丽而又短暂的情景。一路上,她欣赏着水波荡漾中的月色和风吹过浪尖上的声音。那晚,当她与同船旅客闲聊时,一股灵感涌上心头,便即兴吟诵了一首五言律诗:
水色连天色,
风声益浪声。
旅人归思苦,
渔叟梦魂惊。
举棹云先到,
移舟月逐行。
完成这首《舟夜》的创作后,她仍旧能够看到远方山峦横亘,这让她的情感更加沉重和复杂。尽管她还有许多其他精彩作品,但由于种种原因,这些作品早已湮灭无存,只剩下这首《舟夜》独自留存下来,它成为了历史上的宝贵文献。
正因为如此,《舟夜》也就显得格外珍贵,因为它是我们了解海印这个才女的一个窗口,是我们认识到那段历史中一个普通人的文学贡献。在那个动荡不安的大时代里,有像海印这样的人,用他们自己的方式去记录、表达,那份坚持与热爱,在时间长河中依然闪耀着微弱但坚定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