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秦汉至隋唐,历经三国南北朝的分裂,最终在隋唐时期实现了对中国大陆的一统。诗歌中描绘出唐朝的辉煌:广阔疆域、军事实力强大、经济繁荣昌盛和文化艺术蓬勃发展。丝绸之路重开,西方胡商与学者云集,唐朝无疑是当时世界的中心。
然而,这段历史也留下了一幕幕皇帝逃亡的情景。在唐代宗时代,宦官专权愈发严重,程元振以私怨陷害将领和高官,不仅贬黜宰相,还迫使节度使自尽,即使是忠勇过人的李光弼也不例外,这种情况让文武百官人人心怀恐惧。
唐德宗两次被迫逃离首都。783年,在长安发生兵变后,他不得不逃往奉天(今陕西乾县)。随后,当李希烈、朱泚和李怀光先后叛乱时,他又再次逃走,最终到达梁州(今陕西汉中)。直到784年李晟平定长安后,他才得以返回。
到了唐朝末期,由于藩镇割据、宦官专权以及朋党之争,加上连年的水旱灾害,最终引发了黄巢起义。这场起义最终导致公元880年攻占洛阳,并且占领了长安。当时的僖宗仓促间逃往四川成都,被史称为“僖宗幸蜀”。
此外,在昭宗即位之后,他试图扩充禁军,但最终在讨伐军阀失败后,也只能选择逃往河东(山西),并在半路上被华州刺史韩建挟持到华州。
903年,朱温率兵围攻长安,而昭宗则被迫从凤翔(宝鸡)向朱温投降,一直困守一年多,被迫交出昭宗。这种频繁的皇帝逃亡现象,让人不禁感慨这段历史。
尽管如此,从太子李渊起兵反抗隋炀帝开始,就已经臣服于突厥始毕可汗。而公元626年,当太宗李世民继位不久,便面临突厥20万大军进逼长安城。他亲自率领臣下及将士,与突厥可汗隔着渭水进行对话,并许诺金帛财物,以此换取退兵。此外,由于关中的粮食供给不足,从高宗开始,每当遇到灾荒就带着文武前往洛阳,那里的运河能提供大量粮食来缓解紧急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