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南学院科研处从微生物中寻找水污染的解决方案

我突破了国际上生物脱氮研究领域120余年无法逾越的难题,让自己的新技术推广应用于城市污水、炼油废水、垃圾渗滤液和农村污水等领域的污水治理工程。正是微生物催生了奇妙的反应,中华民族的祖先酿造了美酒琼浆,古埃及人做出了美味的面包。而我,则从中破解了水污染的治理密码。9月3日,在2019年度贵州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我从贵州省委孙志刚手中接过了最高科学技术奖的证书。从台下走上颁奖台,只有几米之遥,但我的科研之路,却整整走了20多年。我就是周少奇,贵州科学院副院长。

“跨界”科研让我灵光一闪。中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晚年提及创新人才培养时,他回忆起自己年少时既学理科又学绘画和音乐的情况,他认为艺术上的修养对他后来的科学工作很重要,这开拓了我的科学创新思维。这就是“跨界”的妙处,对此我深有体会。在本科到博士后期间,我横跨化工机械、工程力学、发酵工程和生物化工等专业,从而成为我国发酵工程学科培养的第一位博士后。

之后,我将研究方向锁定在环境工程上。1996年,我到香港大学从事环境生物技术方向的博士后研究,在导师方汉平教授指导下,从未涉足过环境专业的人类,从环境污染与治理的一些基本概念学习起,一边看教材,一边做实验,不久就入门。

早在20世纪80年代,当我注意到了工业化进程带来的日益严峻环境问题时,就意识到了城市污水处理率仅为50%左右,而传统工艺同步脱氮除磷效率偏低的问题。当时,有没有可能另辟蹊径?这时候,“跨学科”研究让我灵感迸发。我坚信,将之前所学的生物技术应用到环境工程上,一定能找到一个突破口。

通过脱氮微生物,我率先在高氨氮垃圾渗滤液里看到神奇效果,并且发现了一种新的硝反硝反应。但当时找不到相关参考文献,因此未能及时发表论文。经过1000多个日夜实验分析,我在国际上率先提出具有跨时代意义理论——生物脱氮电子计量学。此后10年间,我不断研究并摸索,解决了国际上120余年的难题,为环保提供理论基础。

面对前所未有的困难,无论是来自外界质疑还是需要证明自己,都没有打消我的决心。我主动寻求设计院和企业合作,使得理论迅速变成了图纸,并被应用于全国20余个省区实际工程中取得巨大经济效益和环保效果。我曾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也问鼎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创新奖,是继宋宝安院士之后第二位获得此殊荣的人物。在贵州,“大生态”战略行动中,通过综合治理,如今威宁草海再次呈现碧波荡漾景象,让我们欣慰不已。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