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世界的组成成分浓缩在一张元素周期表中,元素的循环演化则可以由其“基因”——同位素来测算。不同的是,地球漫长的地质演化历史中,给石头中的不同元素测“基因”,就可以知道它的“家族”来源、形成时间和形成过程。年复一年给元素测“基因”,就是中国地质科学院研究员朱祥坤的工作。
作为地球科学家,朱祥坤与同位素结缘却是从仰望星空开始的。当时,他所在的小组便开始对金属稳定同位素进行分析,这个决定改变了他的职业生涯,并开启了他在地质科学领域内的一系列研究。
回国后,朱祥坤加入中国地质科学院,从此开启了“脚踏实地”的地质科学工作。他虽然面临着国内科研条件不尽如人意,但他坚持用行动践行着“胸怀祖国,服务人民”。地球科学研究少不了跑野外。在野外工作,对朱祥坶来说是一种乐趣:“就像侦探一样,你得先有一个预设,在野外看到现象后尝试去解释,再到实验室中测量、验证、倒推。”
尽管这项工作充满挑战,有时候还伴随着辛苦,比如带领团队远赴南太平洋采样,他们需要爬山、抵御炎热天气以及缺水等困难。但即便如此,这些经历也让他们更加珍惜每一次机会。一年又一年,不断追踪的问题与寒武纪生命大爆发有关。
20多年的努力没有白费,一些数据最终被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合会(IUPAC)采用,将铅元素标准原子量更新为[206.14, 207.94]。这一更新将影响教科书中的元素周期表。这一切都源自于朱祥坶和他的团队数十年前对苏格兰西北部Lewisian古老杂岩体独居石分析结果。
通过不断创新和勇于提出新理论、新领域、新路径做出重大创新成果,如建立铁钛等非传统稳定同位素高精度分析技术,以及研制铁铜锌等多种同位素标准物质数据质量监控标准。这些成果不仅提升了矿床学研究新途径,还深化了对复杂矿床成因认识,为国家资源环境重大问题提供科技支撑。
坚守基础研究,是朱祥坶始终坚持追求真理、严谨治学求实精神的一个体现。他曾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两个项目支持,那是他事业发展中的关键转折点。此后,他主持6个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其中包括3个面上项目、2个重点项目及1个国家杰青项目,还参与2期创新群体项目。在这些支持下,他带领团队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发现,如提取古海水地球化学信息,为早期环境与生命协同演化提供重要证据之一。
对于基础研究,“无用之大用”,朱祥坶总是这样认为,只要坚持认认真真搞基础研究,当国家有需求时,就能贡献力量。他的事迹证明,即使是在初入科研岗位时,也能迅速崭露头角并成为行业内瞩目的焦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