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物质世界的复杂组成中,元素周期表是我们了解万物基础的工具,而元素同位素则是揭开它们“家族”历史和演化秘密的钥匙。通过分析不同石头中的元素“基因”,我们可以追溯它们形成的地质时代和过程。中国地质科学院研究员朱祥坤就是这样一位科学家,他每年都会给地球上的不同元素测定其“基因”。
朱祥坤与同位素结缘始于他对天体生物学研究的兴趣。在20世纪90年代末,当国际上开始探讨利用稳定同位素分析方法进行天体生物学研究时,朱祥坤作为英国牛津大学的一员加入了这个领域。他团队关注的是与生命活动紧密相关的铁元素。
回国后,朱祥坤继续他的工作,并将注意力转向了非传统稳定同位素,如铬、铁等。他带领团队进行野外采样,在南太平洋岛屿深层矿床中寻找样本,这些样本后来成为重要数据来源。
尽管他的工作被一些人视为无用,但朱祥坤坚持认为基础研究是其他所有研究领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他不仅持续加班,而且还热衷于提出新理论和开辟新的领域。近年来,他率先建立了高精度分析技术,并研制出多种标准物质数据质量监控标准。
2019年5月,一项更新教科书中的铅原子量值决定,将基于朱祥坔多年的工作。这次更新涉及数百篇文献调研,以及超8000个铅同位素数据,其中最小值和最大值都来自他20多年前对苏格兰Lewisian古老岩石体的独居石分析结果。
这一成就证明了基础研究即使看似没有立即应用,也能在未来产生重大影响。对于此类无用之大用的认识,朱祥坔坚信,只有坚持认真搞基础研究,当国家需求出现时,我们才能贡献力量。
经过两 decade 的努力,包括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两个重量级项目——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和重点项目—至今仍让他难忘。在自然科学基金支持下,他主持了6个项目,并取得了一系列重大创新成果,为解决资源环境问题提供科技支撑。此外,他还发现了一次氧化事件,这推翻了传统认识,对早期环境与生命协同演化有着重要意义。
总而言之,无论是在科研道路上还是在社会实践中,都需要像朱祥 坪这样的科学家,他们不仅能够坚守自己的理想,而且能够将这种理想转化为实际行动,为人类社会作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