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光皇帝建储之谜:从奕纬到奕詝的权力交接
道光皇帝延迟确定继承人,既未急于秘密安排储君,也未像先辈那样立即行动。他的选择为什么偏向后来者,而不是长子?这是一个至今仍无法解答的问题。道光晚年才开始考虑继承问题,他在决定时显得格外慎重。这可能意味着他希望有更多机会进行考量,因为奕纬之后,二、三子皆早逝,只剩下他作为潜在继承人,这样做似乎没有多大的意义。
自六岁起,奕詝接受了杜受田这样一位以忠诚和正直著称的老师的指导。杜受田对他的教育要求极为严格,一直持续十余年,使得奕詝养成了仁义和正直的品质。
就在道光皇帝投入大量心思时,有两件事发生改变了他的决定。这两件事情记载在《清史稿》中,其中之一是关于每年南苑打猎的事。在一次这样的活动中,奕詝表现出了恰当的话语,让道光深感高兴,并认为这些言论符合皇帝应有的标准,因此倾向于将储君之位授予他。
卓秉恬曾告诫其弟说,如果父王问及什么事,就应毫无保留地回答,不管问什么都要尽情阐述。他如此说的意图很明显,那就是利用其聪敏、反应快以及知识渊博优势来超越其他竞争者,即使如此,依然被淘汰出局。
杜受田分析了这两个孩子的情况后,将他们各自的优缺点指出,并建议用自己的特长吸引父王好感。他对奕 詝说:“如果你能让你的父王谈论国家大事,你在这一领域远不如六子(指奕訢)。要取胜,只有一种方法,那就是当你发现父王提及自己身体衰弱、不久于世的时候,你不要说话,只需伏跪流泪,用真诚的心态表达你对父亲的情谊。”
尽管上述故事可能含有虚构成分,但它传递出的理念是一致的,即通过仁孝贤惠的形象,被选为储君的人是经过多次竞争,最终击败才智过人的另一人——六子(指奕訢),并被任命为储君。
1846年6月16日,道光皇帝秘密立下遗书,在一张小纸条上用红笔书写“立四子为太子”、“封六子为亲王”,并签名。同时,又写满文“万年”并加盖印章。此外,还有封条,上面也有亲笔签名和日期。一共装有两个匣子的遗书,现在仍保存完好,是目前国内唯一可见清代秘密立储制度实物证据,由此可见其价值重大。而之后的一系列皇帝也未再实行秘密立储制度,所以它具有重要历史意义。当道光去世后,第二个儿子登基称帝,以咸丰元年标志着新纪元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