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着悠久的历史,科举考试不仅是古代的高考,更是通往仕途和财富之路。面对这样的机遇,古人为了顺利考取功名,不惜采取各种手段,如私携蝇头书、贿赂官吏、与士兵勾结等。为此,官方设立了负责搜身的兵勇,但这种措施并未完全杜绝作弊行为。
于是,准考证应运而生。在清朝时期,每位考生必须在参加考试前领取“票据”和“座位便览”,这两样东西成了进入考场的门槛。这些准考证上详细记录了考生的身体特征,如身高、面色、胡须等,以防作弊。
除了准考证,还有一条规则可以防止作弊,那就是报名前需要五个人相互担保,这意味着如果有人被发现作弊,其担保人也会受到牵连。这一制度虽然有效地减少了作弊现象,但仍然存在漏洞,比如难以区分真假身份。
最为有效的是搜身制度。在金国时期,负责搜检的士兵一般都不能识字,这样做是为了防止他们与考生勾结。此外,在金史中记载,当时要求解发袒衣至耳鼻,无孔不入地检查,使得即使想用什么方法也难逃被查。后来由于这种检查方式过于粗暴,被认为辱及读书人,因此改为洗澡换装更显文明,也大幅度减少了作弊情况。
明代对于科举考试中的作弊行为依旧严格打击,有轻者罚款重者甚至坐牢或充军,对于官吏还可能降职成为庶民。这一切显示出古代高考中的严格监管和惩罚措施,以及其复杂多变的情形。不过,只有通过严厉的手段才能真正根除这类问题,让科举考试变得更加公正无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