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着悠久的历史,科举考试不仅是古代的高考,更是通往仕途和财富之路。面对这样的机遇,古人为了顺利考取功名,不惜采取各种手段,如私携蝇头书、贿赂官吏、与士兵勾结等。为此,官方设立了负责搜身的兵勇,但这种措施并未完全杜绝作弊行为。
于是,准考证应运而生。在清朝时期,每位考生必须在参加考试前领取“票据”和“座位便览”,这两样东西成了进入考场的门槛。这些准考证上详细记录了考生的身体特征,如身高、面色、胡须等,以防止伪造身份。
除了准考证,还有一条规则可以防止作弊,那就是报名前必须五个结保,这意味着若有人作弊,所有担保人都会受到牵连。这一制度虽然严格,但仍无法完全阻止作弊现象。
其中最有效的手段可能还是搜身。当时负责搜检的士兵通常不识字,这样可以减少他们与考生勾结的可能性。而金国时期,即使需要解开发髻、袒露衣服甚至搜索耳鼻,也显示出其对于科举作弊态度的坚定。但后来因其过于粗暴,该做法被改为在考试前进行沐浴和换衣,以维持更文明一些的情况。
明代也有相似的规定,对怀挟文字或银两者将会问罪,并处罚款或坐牢房,再或者发配边疆充军,如果是官吏还要贬为庶民。由此可见,无论是在哪个朝代,只有通过严厉打击才能有效地禁止科举中的作弊现象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