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着悠久的历史,科举考试不仅是古代的高考,更是通往仕途和财富之路。为了顺利考取功名,人们不惜一切手段,如携带小巧书籍、贿赂官员、买通兵勇等各种花招都被用上了。
为了防止作弊行为,官方在每个考场都安排了负责搜身的士兵。然而,这样的制度并未完全杜绝问题,因为有的士兵与考生勾结,从而产生了互惠互利的情况。这时,便出现了准考证作为一个新的防范措施。
在清朝时期,每位参加考试的候选人都会领取一张“浮票”和“座位便览”,只有持有这两样物品的人才能进入考场。这些准考证上详细记录了候选人的身高、面色、胡须以及胎痣等特征,当他们进入考场时,监查官会核对这些信息,以确保没有作弊行为发生。
除了准考证外,还有一项报名制度也是预防作弊的一个重要环节。在明清时代,只有娼妓、优伶、奴隶和皂隶这一类低下身份的人子的子弟,在三代之后才能够报名参加科举考试,这种规定显得有些苛刻。此外,报名前还必须五个人相互担保,如果其中一人后来被发现作弊,那么所有五个人都会受到处罚。
尽管存在这样几重障碍,但仍然难以完全根除作弊现象。例如,即使准考证上记载了体貌特征,也可能因为长相相似导致难以区分真假。在金国时期,由于负责搜检士兵多数无法识字,因此采取了一些特殊的手段,比如解开发髻袒露衣裳甚至到耳鼻寻找,以保证检查过程的透明度。但随着时间推移,这种做法因其粗俗而遭到了反对,最终改为要求洗澡换衣,使整个过程显得更加文明礼貌,并有效减少了作弊情况。
《明史》中记载的一则法规显示,对于怀挟文字或银两或者私下交换答案的人,将会受到严厉惩罚,无论是在民间还是官职,都将因此失去自由,有的是罚款,有的是坐牢或充军边疆。而对于官吏来说,他们甚至可能被贬为平民。这一系列严格的法律体系表明,只有通过严厉打击才能有效地制止科举中的作弊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