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着悠久的历史,科举考试不仅是古代的高考,更是通往仕途和财富之路。为了顺利考取功名,人们心思百出,不惜采取夹带书籍、贿赂官员、买通兵勇等各种手段。然而,这些措施并未能完全阻止作弊行为,因为士兵与考生的勾结不可避免。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官方推出了准考证制度。在清朝时期,每位参加考试的考生都需要领取一张“票据”和“座位便览”,没有这两样东西的人将被拒绝进入考场。这些准考证上详细记录了考生的身高、面色、胡须是否长以及其他身体特征。监exam官在检查时会拿着准考证逐一核对,以确保每个人都是本人。
除了准考证,还有一条规则可以防止作弊:娼妓子弟必须经过三代才能报名前参与科举。这要求所有报名者进行五人互相担保,即使其中一人作弊,那么这五个人都会受到牵连。但即便如此,也依然存在一些漏洞,如如果几个人的外貌很相似,就难以辨认真假。
最有效的防范措施应该是搜身。而金国时期负责搜检的士兵一般都不识字,这样做就是为了防止他们与考生勾结。此外,《金史》中提到的“解发袒衣,索及耳鼻”的做法显示了当时对于作弊行为的严格打击态度。不过,由于这种方法过于粗暴,最终被更为文明方式所替代,比如在考试前必须沐浴并换上官方提供的衣服。
《明史》中记载,有关严厉打击作弊者的法规,其中轻微违规者需罚款,而重犯甚至要坐牢或充军边疆。如果是官吏还可能降职为平民。这清楚地表明,无论是在哪个朝代,只有通过严厉的手段才能有效地禁止作弊现象发生。因此,我们看到了古代高考试题中的各种奇异而又令人啼笑皆非的情形,以及其背后的复杂社会结构和文化习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