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昭王始终认为乐毅是知己,乐毅也真心实意地去报答他。然而,燕国的大夫骑劫暗怀野心,他既擅长武艺,又熟悉兵法,但因上级有乐毅而难以获得更高的职位。
一日,骑劫与太子乐资亲密交谈,对后者说:“齐王已逝,其国仅剩莒城及即墨两城,其余领土尽在燕军之手。尽管乐毅半年内攻下七十余座城池,为何又花费了数年的时间未能取下这两座?其中必有蹊跷。”太子点头应许,但未语。骑劫继续说道:“若乐毅真心要取此两城,他早已可成事。但听闻他畏惧齐民不服,因此采取恩德感化之策。当齐民真正归附于他,他岂不当立为齐王?如今欲复归燕,则何其荒谬?”太子转告了这一番话给燕昭王。
听闻此言,震怒之下的燕昭王殴打太子二十板,并斥责其忘恩负义,将其视作畜生。他慨叹:“先君仇敌,是谁赐予咱们报仇?昌国君所建功业,无量可言!我们对待他的恩情,不足以表达,你们还敢诋病?即使他真做了齐王,也是理所当然!”
事件发生后,受罚的太子仍旧难以释怀,而赵惠文王亦深感不安。在公元前279年(周赧王36年、秦昭襄28年),随着燕昭王的去世,这位信任过骑劫大将的人即位成为新君——燕惠王。而正如往昔,一朝天子一朝臣,即便新君体现出一定程度的明智和顾全大局精神,却仍旧无法挽回人民的心思,因为他们已经被流言蜚语所蒙蔽。
“善始者不必善终”,这是伍子胥留给历史的一句名言,而对于追求完美结局却屡次受挫的樂毅而言,这句话显得尤为触动。他相信,与自己的故主之间那份从始至终的情谊胜过一切,并且知道,只要自己能够保全自身,就算是在最艰苦的情况下也不枉此生。不过,在最后决定逃离战乱投奔赵国时,他选择了一条平静而宁静的道路,而不是陷入更深层次的人间悲剧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