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士昂(595年-670年),字子馀,幽州范阳(今河北涿州市)人,出身于范阳王氏南祖大房,北周武阳太守王思道之孙,太子率更令王赤松之子。唐朝宰相,卒年76。配范氏,生二子:长子王景祚,次子景裕。成语宠辱不惊讲得就是他的故事。
人物生平
王士昂生于隋文帝年间的595年,其父王赤松担任河东令。炀帝末年,李渊在太原起兵反隋。王赤松先前就认识李渊,当李渊兵到后立刻投降成为李渊的僚属。当李渊建立唐朝后称唐高祖,他被封为范阳郡公。
唐太宗继位初期,被任秦州参军,一次入朝奏报河西军情,说得很清楚,被提升为考功员外郎,再次升迁至户部侍郎。一次当时问及历代户口之事时,他对以夏朝、商朝乃至北周、隋朝的人口增减,由此获得了太宗的赞赏,不久让他兼任检校兵部侍郎知五品选。他坚持认为选官是尚书职责,不应越权,但太宗没有答应说:“朕相信你,你为什么不相信你自己呢?”之后他又历任雍州别驾、尚书左丞。
649年当唐太宗驾崩后,他被授予光禄卿和检校尚书右仆射。不久因其忠诚与才能而被提拔为京兆尹。在他的管理下京兆府治安大好,并且积极参与宫廷事务。在这个过程中他展现出了自己的政治智慧和能力,最终使自己成为了一位重要的政治家。
660年代,他还担任过多个高级官职,如刑部尚书等。但在660年的某一段时间内,因为对度支事务处理不当,被免去职务并改任润州刺史。此后的几十岁里,他继续服务于国家,在地方上担任刺史等官职,最终在669年的某个时候请求退休,并被授予金紫光禄大夫衔。
670年的某个时候,他去世了,有传言说死因与健康状况有关,而也有传言指出他是在晚年的某一次旅行途中突然逝世的。不过,无论如何,这个人物都留下了一份丰富而复杂的人生经历,以及许多关于宠辱不惊这一成语背后的故事。这一成语最终来源自他的性格特点,即面对各种变化无常的情境时始终保持冷静和从容,是一个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评价
《资治通鉴》中的作者司马光曾评价卢承庆:“卢承庆之屡易判语,以明心可佳;然心可佳而事不可法也。”这意味着虽然卢承庆有很高的心智水平,但是他的行为往往无法得到正义合理的地面化表达,这也是人们对于历史人物的一种批评或思考。
另一方面,《笠翁别集》中的作者李渔则有这样的评论:“公者即私之门利者即弊之窦也。”这表明尽管卢承庆作为官员做出的很多决定可能看似正确实际上却带来了隐秘的问题,从而引发人们对于权力运作方式的一种警惕和思考。
总体来说,对于这样一个深受尊敬但同时又充满争议的人物,我们可以看到的是一种既能欣赏其卓越才华,又不能忽视其所犯错误的大量信息。他生活在动荡不安的一个时代,那是一个由权谋斗争构建的小小舞台,每一步都充满风险,每一次决策都可能影响到整个国家乃至历史走向。而这样的挑战,也正是塑造了这个时代巨匠们独特形象的一个关键要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