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古代历史的长河中,有着一段典故,传说中的“问道于盲”,这不仅是一句成语,更是对求知若渴、但又不知所措的人们的一种讽刺。这种情况,在唐朝时期就已经有了明确的表达。
韩愈在他的《答陈生书》中,曾经这样写道:“足下求速化之术,不於其人,乃以访愈,是所谓借听於聋,求道於盲。”这里的“足下”指的是陈生,而“非其人”的“非”字则强调了他并不了解的情况。韩愈通过这样的比喻来批评那些急功近利、不愿深入研究的人,他们总是在无从下手的地方去寻找答案,就像是在黑暗中向盲人请教一样毫无意义。
宋代的文学家陈亮也曾用过类似的比喻。在他的《戊申再上孝宗皇帝书》中,他提到:“而书生便以为长淮不易守者,是亦问道於盲之类耳。”这里,“长淮”指的是长江南岸的一个地方,那个时代人们对于如何防御这个战略要地都持怀疑态度,但陈亮认为,这样的担忧是不必要的,因为他们并没有正确理解这一问题,就像是在问路给瞎子一样。
顾炎武更是将这种情形用到了日常生活的情感交流。他在《与友人论学书》中写道:“比往来南北,颇承友朋推一日之长,~。”这里,“~”即是“问道于盲”的含义,他意味着,即使朋友之间能够相互支持和帮助,但如果对方自己并不懂得什么,那么这样的帮助也是多余和无效的。
这些例子都说明了,“问道于盲”的寓意——即徒劳地向不知道的事情寻求指导或解答。这也反映出古人的智慧,他们通过各种比喻和寓言来警示世人,不要轻易相信一些空谈或不可行的事业,要根据实际情况和知识进行合理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