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0年9月28日,埃及英雄纳赛尔的灵魂在那天悄然离去,他的逝世仿佛在中国历史上的朝代更迭中找到了某种隐喻。人们回忆起那个秋日,当消息传来,“纳赛尔!你活在我们心中”的呼喊声穿透了开罗的空气,就像自然界中的每一滴雨水都承载着时间的痕迹。
52岁的加马尔-阿卜德尔-纳赛尔,在主持约旦和巴勒斯坦游击队间谈判仅几个小时后,由于心脏病发作而告别人世。他以推翻法鲁克国王,与莫斯科结盟和向以色列宣战而闻名,这些行动将永远铭刻在人类历史上。而菲德尔·卡斯特罗将他的去世视为对阿拉伯运动的一次沉重打击,但同样不可否认的是,纳赛尔最后并未反对与以色列进行谈判,这也许是他作为和平使者的另一面。
纳赛尔(1956-1970),一个争议与影响力并存的人物。在开罗小学时,他就参与了多次抗英斗争;中学毕业后,他进入了埃及皇家军事学院,并最终成为少尉军官。在苏丹服役期间,他结识了3位年轻军官——毛希丁、阿迈尔和萨达特,他们共同建立了“自由军官组织”,目标是赶走英国人、废黜君主制。
1952年7月23日,与89名自由军官一起,他们发动了一场不流血的政变,推翻帝制,成立埃及共和国。由他们组成的11名指挥委员会选出了纳吉布为国家元首,而当1944年的春天发生变故时,纳吉布被罢免软禁,那时候,是总理納賽爾掌控一切。1956年1月,他颁布宪法,将埃及定位为一个政治上独立且实行政体上的阿拉伯国家,同时确立伊斯兰教为国教。随后他以99.9%选票当选,为自己树立了一片光辉灿烂的地基。但就在同一年7月,一系列事件让英国和美国取消了对阿斯旺高坝第一期工程的大额资金支持。这段往昔,对于那些追求独立与自主的人们来说,无疑是一段值得纪念的情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