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那遥远的春秋时期,公元前520年,当周景王姬贵逝世后,他的正夫人所生之子姬敬继位,这是按照当时的习俗和规矩来决定继承人的。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有一段未曾公开的情节。据史料记载,景王生前曾与大夫宾孟商讨过一个秘密计划,那就是将非正夫人所生的长子姬朝立为世子。这是一个具有重大影响力的决定,因为这样做意味着姬朝也有资格继承王位。
这次商讨引发了周王室内外的大动荡,最终导致了一场激烈的权力斗争。在这样的背景下,晋顷公主持召开了一次黑壤盟会议,旨在通过各诸侯国代表共同商讨如何平息这一风波并恢复国家安宁。参加会议的人物包括晋国的大臣赵鞅、郑国的大夫淤吉以及宋国的大夫乐大心等。
会上,赵鞅向淤吉请教什么叫“礼”。淤吉回答说:“我国的子产大夫在世时曾经说过,一切礼仪都是天之经地之义,也就是老天规定的原则,大地施行的正理,是百姓行为准则,不可更改也不容置疑。”赵鞅对他的回答感到满意,并表示一定要牢记这个道理。其他诸侯代表们也纷纷表示认同。
随后,赵鞅提出了一个振奋人心的话题:各诸侯国应全力支持敬王,为他提供军队和粮草,并协助他回归到真正属于他的皇宫。在这之后,由于大家都坚信“天经地义”的重要性,他们共同努力,最终帮助敬王成功夺回了宝座,从而结束了周王室内部的一系列混乱和不稳定状况。
从这一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出,“天经地义”并不仅仅是一句空洞的话,而是深刻体现了一种文化价值观,即认为有一些事物是不容置疑且不可改变的事实,这对于维护社会秩序、指导人们行为有着至关重要的地位。而在那个时代,无论是政治斗争还是日常生活,“天经地义”都成为了人们遵循的一种普遍准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