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中,意大利作为轴心国的伙伴,却未能给予德国足够的支持。他们在欧洲战场上总是显得有些“拖后腿”,而且经常以自食其果的方式坑自己。这一点,在当时被形容为“猪队友”的角色,让人难以忘怀。
早在与德国签订《钢铁条约》时,德国军方就对意大利军力持有保留态度。他们警告希特勒,如果意大利保持中立,相当于增加了10个师的力量;加入敌方则需要20个师来应对;但若加入盟友,则需耗费50个师保护。历史证明了这些预测,但意大利人的拖延能力却超出了预期。
1940年6月,对法国的进攻被迫提前,因为法军已经投降,而墨索里尼急于捞回面子。他决定发动一场自己的“战争奇迹”,结果是在巴尔干小国希腊遭遇惨败。当时,8万名意大利士兵与3万名希腊守军交战,最终连续两次进攻都失败,被迫寻求德国帮助。这个过程不仅影响了北非战事,还推迟了对苏联作战计划,使得原本计划秋季结束的事宜不得不进入寒冷俄罗斯冬天进行。
在北非,一心想建立“新罗马帝国”的墨索里尼介入英国殖民地,只为了让自己的国家也有所建树。但这导致英军必须同时防御西线和东线,并开辟第三条战线,这直接导致轴心国最早落败的地方是北非。
二战中的意大利表现,无数具体事件累积成了一种普遍现象,他们对于战争缺乏专业性,从一开始就暴露无遗。在阿拉曼战役中,一次大规模向对方投降的情景发生,当时丘吉尔询问英军司令奥金莱克俘虏多少人,他答道:“数百亩”——即使数量如此巨大,也无法满足需求,因为太多的人员成了英国需要关押的问题。
同样地,在苏联战场上,尽管作为盟友被派去攻打斯大林格勒,但结果反而成为苏联突破口之一,没有半天时间便扩展到90公里,然后再扩展到27公里宽。在这段时间内,大量官兵仓皇逃离,将德军侧翼完全暴露给苏联 army 面前。而此刻,意外间幸存下来的官兵们正好恰逢齐亚诺访问柏林,那位气愤之极地回答说:“基本没有什么损失,他们全都拔腿溜走了。”
因此,即使不是因为真正意义上的民族特质问题,而是由于选择错误、缺乏实力和有效规划,以及过分依赖技术而忽视实际情况,这些因素共同作用,使得二战中的意大利表现出一种独特的悲剧性:既不是真正强大的征服者,也不是默默承受着命运牵引者,更何况是一只似乎永远不会学会如何正确行动的小孩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