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林汉达的《中国历史故事集》中,童子服象征着古代儿童的成长与仪式感。根据宋代士庶冠礼的规定,男子从十二岁到二十岁,如果父母没有期以上之丧,就可以行冠礼。在这个过程中,他们穿着特定的服饰和使用特定的礼器,这些都体现了儒家对教育和仪式的一贯关注。
首先是“双紒”——两个发髻,一般绘作左右两个发髻,也有认为是将发髻做成两个环,用朱红色锦绦扎系。这代表着儿童开始学习文明礼节。接着是穿四衩衫,这是一种便于活动的衣物,与不裘裳、不帛襦袴相同,表明了孩子们即将接受更多正式教育。
随后,是初加巾,即缁布冠,搭配深衣、大带、纳履。宋代人们喜欢以幅巾代替缁布冠,因为它更加舒适且方便。而再加上帽子时,他们会穿皂衫、革带,并系鞋。这一阶段的装扮更为正式,有着乌纱帽和皂罗衫,以示尊重。
最后,在三加幞头时,他们需要穿公服、革带并纳靴,同时还需执笏或襕衫(如果父亲无官位)。这意味着他们已经完成了重要的学业,并准备进入社会或仕途。
通过这些不同的装扮,我们可以看到 儒家思想如何影响到每个人的日常生活,从最简单的童子服到最正式的成人装束,都有其独特意义和规则。这些规则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年轻人成长与发展方面严格要求,还体现出儒家文化对个人品德培养以及社会秩序维护至关重要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