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儒学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朱子则是这一学派理学集大成者。他的思想深远影响了后世,对于研究儒学知识的人来说,了解朱家的资料至关重要。在古代,冠礼作为男子成年仪式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服饰礼器也具有特定的要求。
宋代士庶冠礼概况
北宋时期,司马光将《仪礼·士冠礼》的内容简化,并制定了详细的冠礼仪式。这一仪式被载入其著作《书仪》中,其中规定男子在十二岁到二十岁之间,只要父母未遭遇丧事,就可以接受冠礼。此外,他还根据当时社会生活习俗,对三加之冠进行了调整:初加巾、次加帽、三加幞头。
《朱子家礼》继承并完善了司马光所述的主要仪节,但将冠年的范围缩短至十五岁至二十岁,并对受试者的学习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如果是一位敦厚好古、品德端正的大哥,可以等到儿子十五岁以上,一般能够通晓《孝经》、《论语》,略懂礼义之道,然后再进行冠禮,这样才算得上完美。”
童子服与双紒四衫
双紒,即总角发式,是最为普遍的一种儿童发型,一般绘画呈现左右两边各有一根髻,但也有认为这是将发髻做成两个环形,用红色锦缎扎系称为“紒”。除了总角,还有鹁角发型,这是一种留前发及两侧头发剃去,上面只留下额前的几根长发和两侧编织成辫子的样子。
童子的衣物通常称为采衣,用的是深色的布料,如缁布,并用红色锦缘装饰。明代则使用带腰带和白鞋。另外还有偏顶和鹁角两种剃发出一种特殊风格——钱大偏左或放在前部束以彩缯名叫鹁角。
从四衩衫开始,我们可以看出这类衣服设计便于活动,与不穿裘裳或帛襦袴相似。童子的衣服一般称为采衣,以深色的布料制成并装饰着红色锦缘。一说没有腰带,但襟上有带子用于束紧;而明代则采用腰带。
采履,在明朝改用白鞋。而对于成人,则首先是缁布皇冑,再配上深衣、大带、纳履;然后是帽子,穿皂衫、革带、系鞋。帽子通常由纱质材料制成,或是绉纱制作而来,《宋史·舆服志》记载,当时士人喜欢用乌纱制作帽盔,以及皂罗制出的直裰一类连衣裙,以及革带和黑靴搭配。此外,还有另一款襕衫,它起源于唐朝,由于当时布料宽窄不一,因此需要在胸前、中间以及下摆处补丁线以增加长度,同时在膝部增添一个横幅作为装饰,所以被称作襕。而这种类型的衣服多数圆领,有时候会覆盖整个脖颈区域。
最后,最终阶段即三加之幞头,为公服所适合,将公服、大皮帶和皮靴搭配使用,如果父亲无官职,则可换戴蓋頭巾(折上巾)并携帶笏板。如果父亲有官职,则必须穿着公服。大致而言,每个阶段都代表着不同的身份与地位,从简单到正式,从幼年到壮年,从平民到官员,每一步都刻意营造出一种典雅与庄严感,让这些传统元素永恒地流淌在中国文化的心脏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