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子服衣衫勒帛采履穿越中国历史的时尚变迁

提到儒学,我们自然不能忽略朱子,他是儒学理学的集大成者,后世研究儒学知识时,必然要探索朱家的思想。在古代,冠礼是一项男子的重要仪式,其服饰礼器都有严格的要求。宋代士庶冠礼的情况是这样的:北宋时期,司马光将《仪礼·士冠礼》进行了简化,并制定了详细的冠礼仪式。这套仪式被收录在他的《书仪》中,其中规定男子从十二岁至二十岁,只要父母没有丧期,就可以接受冠礼。他还根据当时社会习俗,将三加之冠做出了调整:初加巾、次加帽、三加幞头。

《朱子家礼》继承了司马光《书仪》的主要节目,但对男子接受冠礼的年龄进行了修改,从十五岁至二十岁,并强调了一些关于教育和学习方面的要求:“如果一个君子性格敦厚好古,他应该等待儿子的年满十五以上,并能通晓《孝经》、《论语》,有一定的了解于禮义之道,然后再给他戴上头纱,这样就显得完美无缺。”

在《朱子家礼·冠禮》一文中,对童子的服饰和装备也有具体描述:“童子服”包括双紒(髻)、四衩衫、勒帛、采履。其中,“双紒”指的是左右两侧绑着发髻,用来束住孩子们的头发,有些地方认为这就是两个环形发髻,用红色丝线扎紧。而童子的发型还有“鹁角”,留下前额和两侧的一小部分长发,而其他部分则剃光。“偏顶”是在钱袋旁边留下的短发,而“鹁角”则是在前额中央束以彩缯。

穿着四衩衫,这种设计更适合活动,是与不穿裘裳或帛襦袴相同。童子的衣物通常叫做采衣,用深色的布料制成,上面镶嵌有锦缎边缘。一说童子衣没有腰带,但两端有带状装饰系在一起。对于鞋类来说,在明代使用白色鞋。

继续讲述:

初加巾:穿着深衣、大带、纳履。

再加帽:穿着皂衫、革带、系鞋。

三加幞头:公服、大革带、小靴、高笏或襕衫,大革带,小靴,以及高笏或襕衫(父亲无官位的人)。

这些装扮中的帽子可能是用乌纱或者绉纱制作,一般士大夫喜欢用乌纱做帽盖,还会配上皂罗衣服、大皮腰帶以及黑色的鞋。到了明朝,他们开始使用不同款式,如圆领襕衫而非直裰,而且他们也喜欢用布巾作为帽盔。

总结一下,这些不同的阶段展示出中国历史上的男孩从幼年到成年的多种变化,同时也反映出那个时代社会经济文化层面的复杂性和多样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