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儒学,就不可能会忘记朱子,他是儒学理学的集大成者,后代研究儒学知识少不得要研究朱家的资料。在古代冠礼是男子的重要仪式,服饰礼器都是有要求的。宋代士庶冠礼概况北宋,司马光将《仪礼·士冠礼》加以简化,制定了冠礼的仪式。仪式载于其《书仪》之中,规定,男子年十二至二十岁,只要父母没有期以上之丧,就可以行冠礼。他还根据当时的生活习俗,将三加之冠作了变通:初加巾,次加帽,三加幞头。
《朱子家礼》沿用了司马光《书仪》的主要儀節,但將冠年規定為男子年十五至二十,並從學識方面提出了相應的要求:“若敦厚好古之君子,俟其子年十五以上能通《孝經》、《論語》,粗知禮義之方,然后冠之,是其美矣”。
童子的服飾也有一定的規範:雙紐,即雙髻,也叫總角,這是最普遍的小童發式,一般繪畫左右兩個發髻,但也有認為是將發髻做成兩個環,用紅色锦绦扎系,這叫“紐”。兒童發型還有“鹁角”:留前發及兩側發,其餘剃去,上面下垂至額頭,再上邊兩旁頭发编成辫形下垂。
在宋代,还有童子的剃发只留钱大偏于左侧,被称为“偏顶”,还有留在顶前的束以彩缯名为“鹁角”。穿四衩衫,这显然便于活动,与童子的不裘裳、不帛襦袴相同。童子的衣物通常被称为采衣,该用深色的布料作为衣物,而装饰着锦缘,一般使用红色的丝绸。一说,不带腰带,但是两边襟上都有带子来束紧,但到了明朝则开始使用腰带。采履,在明朝则开始使用白鞋。
初级阶段包括缁布帽和深衣、大带、纳履。在宋代,有一种风格喜欢用幅巾替换缁布帽。而再次增加的是帽子、皂衫、革带和系鞋。这种帽子供纱或绉纱制作,《宋史·舆服志》指出士大夫们喜欢用乌纱做帽衫,用皂罗做衣服,并且穿着角带和系鞋,大概相当于直裰类的一种衣服。而到了明朝,则改为穿襕衫。这是一种从唐代就出现过的一种长袖开口圆领长袍,由於古時布料較窄,所以這種衣服前後正中會有縫線,而且在下摆處會有一幅布作裝飾,因此稱為襕。
最後阶段則是幞头以及公服、革帶和靴,以及執笏。如果沒有官位,那么可以穿襕衫并且戴靴。在幞头上,又名折上巾,有漆或纱两种材料可选,在宋元时期公服与此相同,都较为棱角分明,每个展脚各一尺二寸。此外公服中的袖长回肘宽度达三尺(约合现在1.2米),而在明朝则会增加摆样连到后片,并通过左右两侧系绳辅助固定。此外还存在着对胸部进行装饰的情形,如在北魏时期就已经出现这样的装饰方式。
主人的身着应该是深衣;对于正宾或赞者来说,他们各自应备办盛大的装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