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儒学,就不可能会忘记朱子,他是儒学理学的集大成者,后代研究儒学知识少不得要研究朱家的资料。在古代冠礼是男子的重要仪式,服饰礼器都是有要求的。宋代士庶冠礼概况北宋,司马光将《仪礼·士冠礼》加以简化,制定了冠礼的仪式。仪式载于其《书仪》之中,规定,男子年十二至二十岁,只要父母没有期以上之丧,就可以行冠礼。他还根据当时的生活习俗,将三加之冠作了变通:初加巾,次加帽,三加幞头。
《朱子家礼》沿用了司马光《书仪》的主要儀節,但將冠年規定為男子年十五至二十,並從學識方面提出了相應的要求:“若敦厚好古之君子,俟其子年十五以上能通《孝經》、《論語》,粗知禮義之方,然后冠之,是其美矣”。
童子的服飾和禮器(1)童子服:雙紸四衫、勒帛、采履。雙紸,即雙丫髻,也叫總角,這是最普遍的小男孩發型,一般繪畫左右兩個發髻,但也有認為是將發髻做成兩個環,用朱紅色絲帶扎系,這叫“紸”。兒童頭飾還有“鴟角”:留前發及兩側發,其餘剃去,上面留下垂至額頭外側兩旁頭髮編成辮狀下垂。
宋代还有童子的发式只留钱大偏于左侧称为“偏顶”,或者在顶前束以彩缯名为“鹁角”。穿着四衩衫,这样设计便于活动,与小男孩不穿裘衣裳、不带襦袴是一样的。这类儿童衣物通常被称为采衣,该用深蓝色的布料制作,而上边缘则装饰着锦缎,用红色或其他颜色的丝线缝合。一说,小男孩衣服并不绑腰带,但两边襟部会有一条带子来固定住。
采履,有明朝使用白鞋的情况出现。
(2)初加:抹布头巾、深衣、大带、纳履。宋朝喜欢用幅巾替代抹布头巾作为首饰。
(3)再加:纱帽或绉纱帽。士大夫们常常喜欢戴乌纱帽并配上皂罗衫和革带以及系鞋。这时候皂衫通常是一种直裰类别的大褂。而明朝则使用的是襕衫,这种类型在唐朝就已经存在,以当时流行的裁剪方式制作,由于古代布料宽度较窄,所以每件衣服都有几个补丁线,在下摆处和膝部增加了一块布来装饰,因此被称作襕。此款襕衫多数开口圆形,并且由白细布制成,在腰间有一些层叠结构。明朝则选择用对襟或背心状袖子的蓬莱袖长回肘,大约宽一米二。而公服一般也采用这种材料,如贮纱或纱罗绢等,并且袖口回肘;在公服后摆上一片,然后从两旁系紧绳索辅助固定;同时在公服底部也有额外的一层物品作为拖地效果。
(4)三加:折上巾,有漆或纱两种,为正装之一,被认为具有棱角,可以展开达到一尺二寸长。此款折上巾与公服相同,用同样的材质如贮纱或丝织品制造;袖口回肘、三尺宽。在明朝中,则进一步增添了一部分摆动,使得它更加华丽。此款折上巾与以前一样位于第三个阶段进行佩戴,此时身着官员用的正式打扮,即所谓的人民高级官员及赞助者的盛装不同,不同阶级人士拥有不同的着装规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