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谈及儒学的盛世之光——朱子时,难以不提及他对古代礼仪制度的深刻阐述。在那个远古的时代,男子的冠礼是社会中的一项重要仪式,每一件服饰、每一件礼器都蕴含着严谨和庄重。宋代士庶冠礼概况记载了司马光将《仪礼·士冠礼》简化并制定成法,规定男子年十二至二十岁,如果父母没有丧葬之期,便可行冠礼。他还根据当时生活习俗,将三加之冠进行变通:初加巾,再加帽,而最终三加幞头。
《朱子家礼》保留了司马光《书仪》的主要仪节,但将冠年限调整为十五至二十岁,并从学识方面提出更高要求:“若敦厚好古之君子,俟其子年十五以上,能通《孝经》、《论语》,粗知礼义之方,然后冠之,这样做才算得上美妙。” 《朱子家礼·冠禮》详细介绍了各个阶段的装扮和物品:
(1)童子的装束包括双紒四衫、勒帛、采履。双紒指的是两侧发髻,用红色锦绦扎系;童子的发式还有“鹁角”,留下前发和两侧头发编成辫。穿着四衩衫便于活动,与其他孩童不同,不裘裳也不穿襦袴。这类衣物叫做采衣,用缁布制作,上面有锦缘,一说没有腰带,只在襟边有带子。
(2)初级装扮是缁布冠配上深衣、大带和纳履。在宋代,有人喜欢用幅巾替代缁布冠。
(3)次级装扮则是帽子配上皂衫、革带和系鞋。帽子的材料可以是纱或绉纱,《宋史·舆服志》记载士大夫喜爱乌纱帽搭配皂罗衫、大角带和黑鞋。
(4)最高级别的装束是幞头搭配公服、革带和靴以及笏。在一些情况下,也可以使用襕衫与靴同行。幞头又名折上巾,有漆或纱两种材料,是公服常用的款式,其袖长回肘宽三尺左右,在明朝公服后摆处有辅助固定用的绳索。此外,在宋朝也有类似的设计存在于公服中。主人的正身应穿戴深衣,而正宾与赞者则需按照不同的规格来着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