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童子服作为一种特殊的装扮,不仅体现了儿童的身份,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童年的教育和期许。《朱子家礼》中记载的童子服包括双紒、四衩衫、勒帛和采履,这些服饰不仅要符合 儒学 的规范,更是对孩子未来成为一名有道德修养的人的一种预期。
首先,我们来看看双紒。这是一种常见于儿童头发上的装饰方式,即左右两侧各绾一个髻,或用朱红色锦绦扎系,这称为“紒”。除此之外,还有一种叫做“鹁角”的发式,留下前发及两侧发,其余剃去,只留钱大(即短发)偏于左侧或顶前束以彩缯。这样的设计既美观又方便活动。
接着是四衩衫,它们通常用缁布制成,边缘加上锦缘,以显得庄重而正式。此外,虽然传统上认为没有腰带,但实际上仍然使用襟带来固定衣物。在鞋类方面,有明代使用白鞋的情况出现。
接下来,让我们谈谈初加这一阶段。在宋代,由于好奇心驱使人们开始尝试替换缁布冠,用幅巾取而代之。而穿着则变成了深衣、大带、纳履,其中帽子的材料多为纱帽或绉纱帽,而皂衫则配以革带和系鞋。这些服饰与其说是为了美观,不如说更注重实用性。
再加一层,就是帽子的阶段,在这个时候穿着变成了皂衫、革带和系鞋,其中皂衫可能会有圆领,并且在腰间有襞积。而对于靴子来说,与深衣搭配的是黑色的皮靴或皮鞋。
最后到达三加这一级别,那就是幞头阶段。在这里穿着变得更加正式,是公服标准,与革带一起配备靴子和笏板。如果父亲无官位,则可能只穿襕衫并纳靴。这一套全套装扮不仅体现出社会对儿童教育要求高,而且也展现出当时人的审美趣味,以及他们对于日常生活细节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