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子服衣衫勒帛采履中国历史名人在社会中的着装风尚

提到儒学,就不可能会忘记朱子,他是儒学理学的集大成者,后代研究儒学知识少不得要研究朱家的资料。在古代冠礼是男子的重要仪式,服饰礼器都是有要求的。宋代士庶冠礼概况北宋,司马光将《仪礼·士冠礼》加以简化,制定了冠礼的仪式。仪式载于其《书仪》之中,规定,男子年十二至二十岁,只要父母没有期以上之丧,就可以行冠礼。他还根据当时的生活习俗,将三加之冠作了变通:初加巾,次加帽,三加幞头。

《朱子家礼》沿用了司马光《书仪》的主要儀節,但將冠年規定為男子年十五至二十,並從學識方面提出了相應的要求:“若敦厚好古之君子,俟其子年十五以上能通《孝經》、《論語》,粗知禮義之方,然后冠之,是其美矣”。

《朱子家禮·冠禮》 crown服和禮器(1)童子服:雙紐四衣衫、勒帛、采履。雙紀,即双丫髻,也叫总角,这是最普遍的儿童发式,一般绘作左右两个发髻,但也有认为是将发髻做成两个环,上面用红色锦绦扎系,这叫“紐”。儿童发式还有“鹁角”:留前发及两侧发,其余剃去,对面下垂至额,还有两侧头发编成辫下垂。

宋代还有童子的剃发只留钱大偏于左侧称为“偏顶”,或者留在顶前束以彩缯名为“鹁角”。穿四衩衫显然这是便于活动,与童子的不裘裳、不帛襦袴相同。童子的衣一般叫采衣,该用深色的布作为衣料,而饰以锦缘,用深红色的锦带装饰。一说童子的衣不需要腰带,但是两襟上有带子系束,但明朝则使用腰带。而采履但明朝有使用白鞋。

(2)初加:缁布纽帽而非巾,大 衬、大 带、纳履。但宋代喜欢用幅巾替换缁布纽帽。

(3)再加:皂衿,大 带、小 靴。大衿或皂罗与革皮制品搭配着实充满魅力。皂衿通常是一种直身长袍,而革皮则常见于腰带和鞋类上。

(4)三 加:幞头公服与革皮靴配套,并且拿起笏板。这一阶段也许可以穿襕衫,不过如果父亲无官位,则只能穿这一套。如果父亲官职较高,那么就能穿更正式的一套衣服。

主人的装扮应当比正宾和赞助者的装扮更加正式和庄重。在这个社会里,每个人都按照自己的身份来选择不同的出席方式,从而展现出他们的地位和尊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