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历史上空难的阴影之下,儒学依然绽放着光芒。朱子,是这朵花中最璀璨的星辰,他的理学思想至今仍是研究者追寻的灯塔。在古代的冠礼仪式中,男子身穿童子服,展现出一种既简单又不失风度的少年气概。
宋代士庶冠礼简化了古人的繁复仪式,将其载入《书仪》之中。男子在父母无丧期间,可以在十二岁到二十岁之间接受冠礼。朱子的家规继承了司马光制定的主要仪节,但将冠年提到了十五岁以上,并强调了知识方面的要求,只有通晓《孝经》、《论语》,并略懂礼义方可接受冠礼,这样的规定增添了一份文化和道德教育。
童子服分为三种:双紒四衫、勒帛、采履。双紒指的是左右两侧各有一根发髻,用朱红色锦绦扎系;还有鹁角发式,留前发及两侧发,其余剃去;或者留钱大偏于左侧,或顶前束以彩缯名“鹁角”。四衩衫便于活动,与裘裳、帛襦袴不同,而童子衣一般称为采衣,以缁布为基底,上面装饰锦缘,一说不加腰带,但有带子系束。
初加时穿缁布冠与深衣、大带、纳履相配;再加时换成帽子与皂衫、革带、系鞋搭配;最后三加则是幞头与公服、革带、高靴以及笏板或襕衫(若无官位)。幞头,又称折上巾,有漆和纱两种,由宋至明均用此作为公服的一部分。
这样的制度,不仅体现了当时社会对儿童教育和生活习俗的一系列规定,也反映出一个文人雅士对于美好生活态度和审美观念的小小展示。在这个被动荡时代所影响的大舞台上,每一件衣服,每一项规定,都透露出一种对未来希望和秩序追求的心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