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宦官这一群体始终是朝政中的一个特殊存在,他们与帝王相伴,有时扰乱了政局。自古至今,多个朝代都曾经历过宦官干政的困境,但清朝是如何避免宦官专权的呢?
清初对宦官的限制极为严格
在清朝入关之前,没有太监在宫中。但努尔哈赤和皇太极时代,你看到的是电视剧编排的情节。清入关后,决定仿照明末用太监,不因前车之鉴而懈怠。因此,对于使用宦官方面,警惕性很高。人数上也做了大幅度限制,比如顺治皇帝只用1000名宦官,而明末有两万以上。在平时,只准他们做粗活,只有四品以上才能出宫居住,并且绝不允许泄露宫廷事务。
顺治十二年,设立铁牌警告大小各级宦官各司其职,不得干预政事、交结军臣、越级奏报,以凌迟处死为重典。不过顺治并非无眼见识,他保留了十三衙门,这导致他的晚年后宫混乱不堪。康熙继位后,由于年轻无知,但成年后即撤销烧钱之举。
雍正时期渐显抬头,乾隆再次被打压
康熙晚期宫中仅700余人,但到雍正增加到2000多人,并开始在政治上影响力增长。这与雍正纵容分不开,因为他需要通过宦员传递消息以博取康熙欢心信任。在登基后的雍正在位期间自然不会让这群人受损失。在雍正在位期间,宦员地位比往昔好转。
但悲催的是雍正仅13年便去世,其子乾隆则不同意。他大力整顿那些开始冒头的太监,将几个猖狂者处死,并以秦赵高三字命名,以警惕自己防范宦权乱国的情况。乾隆对犯法太监罚款或发配东北最轻,一般均剃发作奴;甚至一犯泄露黄河水利事件的大臣,被剐刑。此外,他鼓励外朝监督这些内侍。一九品巡检张若瀛杖责胡作非为的一名内侍,他未生气反而连升七级直接五品。
后期清廷再次出现扩大的现象
清末由于皇帝水平下降严重,再次出现了宦权扩张的情况。当道光时期的大将军曹进喜伺候三代君主,在宫中影响巨大。大臣为了求延续寿命给他送礼;亲王为了得到老皇帝青睐,也拉拢他。而同治、光绪二小皇帝,由“母后”慈禧掌握,她重新提拔安德海前往江南置办龙衣,使安德海耀武扬威;她对总管李莲英尤其倾心,让李莲英成为唯一数得着的大将军。不过,与明末相比,此乃微不足道。
1912年清亡之后,小溥仪仍有几百名内侍随身,不过早已失去了昔日威风,他们待在紫禁城只是为了生存。一旦离开几乎无能为力。一924溥仪被赶出紫禁城,这些内侍才不得不寻找新的生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