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那一年,11月16日,普鲁士的一位将军因疾病去世,但他的名字并未随时间的流逝而被人遗忘,他是著名的军事理论家卡尔·冯·克劳塞维茨。克劳塞维茨于1780年出生在一个税务官家庭中,从小对军事充满热情,在12岁时就参加了普鲁士军队,并在13岁时参与了与法国的战争。在陆军大学深造期间,他勤奋学习,受到校长沙恩霍尔斯特将军的赏识。
1806年的耶拿战役和奥尔施塔特战役让他深感现有制度不足以应对近代战争,因此积极参与了普鲁士军队改革。他后来成为柏林陆军大学的教官,并为王太子授课。在1812年反抗拿破仑战争中辞职后,他重返 普鲁士,与拿破仑作战直至其失败。此后他致力于研究战争理论,最终晋升为将軍並擔任柏林軍官學校校長。
法国大革命、历次拿破仑战争以及19世纪初欧洲民族解放运动,对他的世界观和思想产生了重大影响。尽管他批评封建主义,但同时也承认现代战争带来的变化。他基于康德、费希特和黑格尔哲学思想提出了自己的理论,为资产阶级视角下的战争分析开辟了一条新路径。
《战争论》是他的主要作品,其中核心论点是“战争是一种工具”,并指出“必须按照自己的规律进行思考”。列宁高度评价这一观点。但克劳塞维茨没有认识到阶级斗争作为社会发展动力的重要性,将国家利益看作代表整个社会利益,而割裂开来考量经济、社会制度与阶级斗争。
克劳塞维茨认为每个时代都应有其特定的战争形式,而这受新社会条件和关系所影响。他对战略学和战术学做出了大量贡献,同时否定存在永恒原则,并认为战斗充满偶然性和不确定性。然而,由于忽视民众在决定中的作用,使得精神力量制胜作用过度强调,未能揭示精神力量真正源泉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