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片落叶铺金路的秋日,普鲁士王国的一位杰出将军以霍乱之苦终了人世。然而,他留给后人的不仅是悲剧性的去世,更有他那关于战争理论的卓越著作《战争论》,这部作品至今仍被誉为军事学术史上的经典之作。克劳塞维茨生于1780年,在一个税务官家庭中长大,从小便对军事充满热情,早年的征战经历让他深刻体会到了战争的残酷与复杂。
他的旅程开始于1801年进入柏林陆军大学深造。在那里,他展现出了超凡的学习能力和思考力,不久便成为沙恩霍尔斯特将军赏识的人选。随后,他被推荐到奥古斯特亲王的部队担任副官,参与了反法同盟中的多场战斗,并在1806年的耶拿战役和奥尔施塔特战役中展示了自己的勇敢与智慧。
尽管在两次重大战役中失利并被俘,但克劳塞维茨未曾放弃。他返回家国后,对普鲁士军队进行改革贡献巨大,并在1810年成为柏林陆军大学教官。在此期间,他撰写了一系列重要著作,并教授普鲁士王太子,以准备未来领导国家。
1812年,当普鲁士国王威廉三世与拿破仑结成同盟时,克劳塞维茨辞去了教职,与其他反抗拿破仑势力的加入一起,为欧洲各民族争取自由而斗争。在这一过程中,他更加深刻地理解了现代战争的本质,并开始致力于研究战争理论。
1818年,被任命为柏林军官学校校长并晋升为将军,这一年他38岁。这段时间里,他致力于理论研究,直至晚年的病痛困扰。当法国大革命、历次拿破仑战争以及19世纪初欧洲各民族解放运动发生时,它们都影响着克劳塞维茨对世界观和军事观念的形成。他虽然批判法国大革命,但也清楚地认识到了它对现代战争产生改变,以及它打破了封建主义传统思想所带来的冲击。
然而,即使如此,克劳塞维茨的声音仍然融入资产阶级温和保守的声音,同时也包含了一些民族主义色彩及强调国家主义。他依据德国康德、费希特和黑格尔唯心主义哲学作为基础,对西方资产阶级科学领域第一次分析了各种现象之间相互联系与发展关系。此外,《战争论》是其最著名作品之一,该书探讨了从1566到1815年的130多次历史事件,其中包括荷兰独立戰爭、古斯塔夫二世·阿道夫戰爭、路易十四戰爭等等。
《战争论》的核心主张是:"warfare is the continuation of policy by other means"("warfare is the extension of diplomacy through violence and intimidation, or in other words, war is a political act.")。列宁曾高度评价他的这一见解。但同时,由于他的唯心主义立场,将国家利益看作整个社会整体利益代表,而没有意识到这种发展动力来自类别斗争,因此对于具体冲突时无法阐明侵略性或正义性问题。此外,他认为每个时代都应有其特定的冲突,而且这些变化都是由新社会条件和社会关系引起的。因此,在考虑国际政治行动时,我们需要把握住当前时代背景下的实际需求来指导我们的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