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上册历史学霸笔记夸张之父彼得一世

1697年,荷兰滨海城市萨尔丹迎来了一次特殊的外交访问。一个俄罗斯使团在这里活动,其成员对造船技术表现出异常浓厚的兴趣。这位使团中的青年米哈依洛夫自称是水手,却以木匠的身份在当地工厂中工作,他对木工技艺有着极高的热情,并且始终记录下自己所学到的知识。他的行为引起了当地工人们的好奇,他们私下议论,这个青年究竟是谁?最终揭晓的是,这个人就是沙皇彼得大帝。

彼得一世出生于1672年5月,他的一生充满了戏剧性色彩。在宫廷斗争中,他和同父异母兄弟伊凡并列为沙皇,但实际权力落入了姐姐索菲亚的手中。彼得与母亲被迫隐居,过上了流放生活。他深受西欧文化影响,尤其是军事游戏,对他来说这是一种生活方式。他建立了两个童子军团,最终亲自领导他们击败叛乱,夺回政权。

此时俄国正处于商品经济逐渐活跃、全俄统一市场形成的重要历史阶段。但相比西欧先进国家,它仍然落后半个多世纪,没有海港无法扩大海外市场,因此要想改变这种封闭状态必须建立强大的海军。年轻的彼得一世顺应社会发展需要,决定效法西方实行改革。

1698年彼得返回俄国,推动了一系列现代化改革。他鼓励西方工艺和技术引进,在整个统治期间支持工业和商业发展,使城镇规模扩大、资产阶级影响增强。他创建第一支可观海军,对军队进行现代化改编,并推行提升公务员制度基于工作表现而非世袭地位。

在社会问题上、彼特主张实行西方化,如禁止蓄胡子、要求宫廷人员穿西装等。此举虽然遭到了反对,但带来了长期影响,使贵族统治下的国家向西方风俗文化靠拢。彼特认为正教会阻碍了改革,因此成功部分改组它,并控制它。此外,他创办非宗教学校、科学研究机构,还引进儒略历并现代化文字母。在他的统治期间首次出版报纸。此外,在外交政策方面,与土耳其及瑞典进行战争,最终取得波罗之战胜利,将俄国提升至欧洲强国之列,被尊称“祖国之父”、“伟大的帝王”,正式将国家命名为“帝国”。不久之后,即1721年,由于健康原因,从圣彼得堡迁回莫斯科,不久去世。但留给世界的一个遗产——圣彼得堡成为与欧洲交流中心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