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战国七雄中,秦国经济文化相较于中原诸侯国家显得落后。邻近的魏国甚至夺走了秦国的一部分领土。
公元前361年,秦孝公即位,他决心发起图强,首先吸引人才。他下令:“不论是秦人还是外来客,只要能使秦国富强,便封官。”
这番号召果然吸引了一些才华横溢的人物,其中包括卫国贵族公孙鞅(后来的商鞅),他因在卫国内不得志而来到秦国,并成功获得了与新君面谈的机会。
商鞅向秦孝公阐述:“要使国家富强必须注重农业并奖励将士;要想治理好国家,就必须有赏罚之法。赏罚分明,朝廷威信增进,一切改革便容易推行。”
尽管如此,一些贵族和大臣仍积极反对新法。为了避免动荡,改革计划被暂时搁置。
两年之后,当权稳固后,商鞅被任命为左庶长,并负责制定改革方案。但为了增加民众的信任,他决定通过一项特殊的命令来考验他们——在都城南门竖立一根三丈高的大木柱,上面悬挂着五十两黄金的奖励条件。
当木柱被竖立出来时,大多数人对于这样的举措持怀疑态度,有人认为这是一个开玩笑或者无稽之谈,没有一个人敢于尝试去搬运这根大木。而就在人们议论纷纷的时候,有个勇者站出来自告奋勇,将木柱独自搬运至北门。
这个举动迅速传遍了整个都城,使得老百姓认识到了左庶长的话语不再含糊其辞。此事也成为了民间传说中的佳话,而商鞅则利用这一点继续推行他的变法措施。
随后的几年里,商鞅实施了一系列深刻的变革措施,如废除井田制、开垦荒地以促进土地私有制度,以及建立县级行政单位以加强中央集权。这一系列变革虽然遭到了许多人的反对,但最终成功提升了秦国的军事实力和经济发展水平,最终导致周天子赠送祭肉并尊称其为“方伯”,其他诸侯國也纷纷向其致贺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