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战国七雄的竞争中,秦国自始至终显得落后于周边诸侯。紧邻的魏国不仅经济实力强大,还从秦国夺走了河西一带领土。公元前361年,秦孝公即位,他决心发起改革,将国家从内到外进行整顿。他下令:“无论是秦国人还是外来客,只要能帮助我使秦国强盛,就封他官职。”这一号召吸引了许多有才华的人才,其中包括卫國贵族公孙鞅,即后来的商鞅。
商鞅向秦孝公提出了他的政治主张:“一个国家要富强必须重视农业,奖励将士;要想治理好国家必须有赏罚之法。一旦赏罚分明,朝廷威信建立,一切改革都易如反掌。”尽管如此,秦孝公出于担忧内部反对势力的力量,一时之间并未立即采纳这些建议。
两年之后,当权势稳固后,商鞅被任命为左庶长,并被授予制定新法令的权力。这次,他为了确保命令得到老百姓的认可,在都城南门竖立了一根三丈高的木头,对任何人若能将其运往北门就奖励十两黄金。但这项任务竟然没有一人敢尝试。
随着人们议论纷纷,没有一个人能够勇敢地执行这个命令。于是商鞅提高了奖金至五十两,但结果仍然相同:围观者越多,却没有人愿意动手。在这种情况下,有个勇士站出来,以实际行动证明了自己的能力,把木头扛到了北门。不久,这名英雄收到了预定的五十两黄金作为回报,这一事件迅速传遍整个国家,让人们认识到左庶长所下的命令是严肃且可行的。
基于此成功案例,加上其他措施,如废除井田制、开阡陌、设立县级行政单位和迁都咸阳等,使得商鞅变法取得巨大的成效,不仅促进了农业生产与军事实力的增强,而且也提升了中央集权制度,使得周天子不得不对其表示尊敬,并赐予“方伯”称号。此举震惊中原诸侯,最终导致魏国割让河西土地并迁都大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