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多少个朝代中国人何以独具武侠癖

中国人何以独具“武侠癖”?探究其深层原因,需从江湖文化的沉淀和历史背景出发。自古以来,“武侠癖”已成为中华民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在文学作品中占据了一席之地,甚至影响了世界文化的发展。

要解释为什么中国人偏爱武侠,我们必须首先理解江湖化对社会文化的深远影响。没有江湖化,就没有武侠崇拜。江湖性格如同一面镜子,反映出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在这个过程中,“武侠癖”作为一种英雄主义精神,被赋予了特殊的地位。

有的人可能会认为“武侠是中国文化中的英雄”,这种说法是不完全准确的。实际上,武侠只是枭雄,而非真正意义上的英雄。英雄通常指的是那些在合法正统体制内,以俸禄为生、维护正式规则的人物,如孙 武、吴起等。而枭雄,则是那些不依赖于朝廷粮饷、靠自己打拼而成就事业的人,如宋江、韦小宝等。

文学传统早已默认将前者称为“英雄故事”,后者称为“豪侠故事”。这两个类型各有流派,也各有受众。这背后的道理很简单:英雄们不会打家劫舍,而豪杰们离不开这一行为。这也就是所谓的“成者王侯败者贼”的说法,其实质是在讨论枭雄与英雄之间界限模糊的问题。当一个枭雄放弃打家劫舍,皈依合法正统或者创立新的制度,他便可以自称为一个王侯,即使他曾经是一名贼。

还有一种解释认为国人的崇尚武侠是对暴力的崇尚,是顶礼膜拜着枪杆子里面出的政权,这种观点虽有些许道理,但并不全面。在暴力方面,有些领袖如秦始皇、成吉思汗或李世民虽然都是强大的领导者,但他们与武侠无关,他们建立的是制度,而不是体制外的一股力量。

其实,“武侠”更多地是一个关于游历体制外的人物——即游走于非正式规则领域并且拥有实力人物——这样的定义。“高级贵族”, "商业巨擘" 或 "政治领袖", "军事将领", 和其他具有权力和影响力的个人都属于这一类别。但最终被普遍接受并被尊敬的是那些能够维持现存秩序和法律体系的人士,他们受到儒家的价值观念支配,比如忠诚义气这些概念,以及五伦八德之类的大义名分观念,在现代社会中往往被看作是超越时空的智慧真理。

因此,当我们试图解释为什么中国人独特地热衷于《鹿鼎记》这样的作品时,我们需要认识到它代表了一个更广泛的心态,那就是追求自由与独立,同时也是逃避现实生活压力的方式。在这个过程中,《鹿鼎记》的主人公韦小宝,无疑成了近代中国社会转型期人们心灵寻找自我认同的一面镜子。他既是一名流氓混混,又是一位天命太监;既擅长讲义气又善于钻营手段;既能在黑暗森林里活得下去,又能掌握国家大计,从而成为了一位不可多得的小丑般人物,并最终获得了胜利,这一切都隐喻着当时社会复杂多变的情景以及人们对于如何应对时代变迁的一种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