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庶投曹后,何以未被重用?探究其背后的故事与原因。《三国演义》中,罗贯中的增添了徐庶一人的情节,使其在民间声名大噪。不过,在《三国志》等正史记载中,关于徐庶的描述则相对简单。他向刘备推荐诸葛亮后,因要保全母亲而离开刘备,前往曹操军营。自此之后,对于徐庶的消息便消失无踪。
那么,我们来探寻这一现象的原因。一年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南征时,其母被掳入曹军营中,出于保护母亲的考虑,徐庶选择了加入曹操麾下。但是从那以后,便再也没有他的踪迹直到延康元年(220年)过世前夕,他才以“徐福”之名,被列入曹丕的劝进表里。而到了黄初四年(223年),他在魏国担任右中郎将、御史中丞。
《魏略》记载,当太和二年的春天,大将军诸葛亮率领第一次北伐时,他还在打探着徐庶的情况。听闻他仅有石韬这样的官职,不禁感叹:“魏国士人多矣!何二人不见用乎?”这不仅包含了对于两位朋友遭遇的一种同情,也透露出一种对于人才济济国家难以发挥作用的心酸。
这种叹息背后,还藏着几层复杂的情感。一方面,是对好友遭遇困境感到惋惜。在东汉末年的荆州,他们结识为“四友”的孟建、崔钧、石韬和自己。这四个人都曾期待着共同创造辉煌,而现在看来,只有孟建能在曹魏获得较高的地位——凉州刺史、征东将军。而其他三人,则显得有些落寂。
另一方面,这种叹息也反映了一种忧虑。在那个人才云集的时代,即使像孙权那样的大人物,也只有少数能够真正掌握国家命运;更不要说那些平凡的人才了。因此,即使是如许庶这样的人才,在一个如此竞争激烈的地方,也难免会被埋没或无法展现自己的价值。
最后,这份叹息还承载了一种深刻的情感变化。当年的少年意气风发,如今已经成为蜀汉丞相,但岁月流转,一切都变得遥不可及。不仅东汉末年的梦想破灭,而且他们所热爱的人们,都各自走上了不同的道路。此时此刻,或许只能默默地思念过去,那些充满希望和友谊的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