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庶进曹营后,为什么没有被重用呢?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历史资料小编一起往下看。 在《三国演义》中,罗贯中增加了徐庶这位谋士的情节,促使其在民间具有较高的知名度。不过,就《三国志》等正史中的徐庶,实际上则相对简单。在向刘备推荐诸葛亮后,徐庶为了保全母亲,辞别刘备,前往曹营。自此之后,徐庶一度没有什么消息了。那么,问题来了,当诸葛亮北伐曹魏时,为何叹息不已?
一、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率领大军南下,将要掳取徐庶的母亲,这让他选择归属曹操,以保全家庭。而随后的几十年里,我们并未有关于他的详细记载直到延康元年(220年);延续至黄初四年(223年),他以“徐福”之名,被列入曹丕的劝进表。
二、太和二年(228年),当诸葛亮率第一次北伐时,他还在打探这个失联多年的好友。听闻他们分别担任右中郎将和典农校尉官职,不免叹息道:“难道是魏国如此多才俊吗?为何他们两个都未能得到重用?”
由此,在得知这一结局后,可见其中包含了几层深意。一方面,是对曾经伙伴遭遇悲剧命运而感到惋惜;另一方面,更是出于对魏国人才济济面临的人才竞争压力的忧虑。在汉末三国时代,那些强大的势力,如蜀汉、吴与魏,都建立于精英人才基础上的权力之上。
三、值得注意的是,其余两位好友崔州平和孟建的情况各不相同:对于孟建担任凉州刺史及征东将军,一事无成,对于其他两人来说,他们显然没能获得同样的地位,使得诸葛亮再次叹息。这也反映出了,即便拥有才能,但若处于人数众多且激烈竞争的环境中,也难逃默默无闻甚至落寞命运。
四最后,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也是对时间流逝所带来的变化以及个人梦想与现实差距的一种抒情表达。当那些少年时代豪迈志存高远的人们逐渐步入暮年的岁月,每一次回首往昔,便如同翻阅过往岁月厚重书卷一般,无奈又感慨万千。此刻,在蜀汉丞相身边,看着那个曾经充满希望与理想的世界,现在已经不复旧日景象,而这些老朋友们,或许已经各自走上了不同的道路。这一切,无疑增添了一份沉思与忧愁给予我们的历史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