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蒲甘王朝的辉煌时期,统治者们深信佛教,以致被称为“建塔王朝”。佛塔的宏伟建筑展现了当时劳动人民的智慧和佛教文化的成就。僧侣领导层拥有极大的权力,控制大量土地和奴隶,形成了一种寄生于民众之上的阶级结构。然而,这些宗教活动耗费巨大的人力物力,最终导致国家贫穷落后。
缅甸历史悠久,佛教传入已有两千年之久。阿奴律陀建立蒲甘王朝后,将缅甸从割据状态中解脱出来,为其历史开启了新篇章。在他的统治下,他推行宗教改革,把小乘佛教确立为国教,并聘请来自直通地区的阿罗汉作为国师。此举对缅甸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有三大直接效果:首先,是获得许多经典并建造三藏经楼;其次,小乘佛教取代北派成为主流;最后,使用巴利文而非梵文来记录经典。
随着时间的推移,上座部佛教兴盛,而其他宗派逐渐消亡。这一宗教统一使得国内人民团结起来,同时促进文化发展。阿奴律陀继续提倡宗教学术事业,并建造多处与此相关的大型建筑。他去世后,其子江善佗继位,并完成他未竟之事——瑞喜宫 佛塔等重大工程。此外,他还建立了著名的阿难陀寺,在1090年举行开光仪式,使蒲甘成为一个吸引全世界瞩目的宗教中心。
在国王阿隆悉都执政期间,他积极支持佛教学术,不仅国内各地建设诸多寺庙、石窟、观音殿,还派遣使节到印度访问,以增强国内外对上座部佛学了解。在这段时间内,一系列高僧相继出任国师,其中包括般他求和继任者般他求高僧。
十二世纪末期,上座部佛学又分裂为两个主要派别,即未罗姆摩僧伽派(前宗)和僧伽罗僧伽派(后宗)。前者坚守早期上座部仪规,而后者则接受斯里兰卡所施戒律。这场分裂加剧了内部矛盾,但同时也促进了更广泛范围内对于上座部修行方法讨论和实践的一致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