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古代漫长的封建社会中,出现了许多有权力的杰出女性,如秦国宣太后芈八子、西汉的吕后、窦太后、北魏冯太后、唐朝武则天、宋代宋真宗皇后刘娥以及清代的孝庄皇太后和慈禧太后。然而,在这些掌权女性中,最终只有武则天敢于扯掉男权社会那层遮羞布,从幕後走到了台前。她改大唐国号为大周,并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女皇。
除了武则天外,大多数有权力的女性,即使当了皇太后,也依然选择辅佐年幼的小皇帝继位,通过临朝听政来掌握帝国的权力枢纽。这其中分为两类,一类是掌权至死的,如吕后和慈禧,还有一类便是如冯太后的这种,等到小皇帝长大可以亲政了,便将权柄还给小皇帝。
那么,这些手握帝国权杖的太 后们,为何宁愿代理皇权,也不愿直接自己废掉小皇帝,而自己去登基称帝呢?究其缘由,我认为有以下三点原因很关键:
古代宗法制度和儒家“男尊女卑”的理念束缚其思想
真正是为了维护帝国的稳定
内心尚存的母爱影响
古代宗法制度和儒家“男尊女卑”的理念深入人心,使得那些被看作是不应该干预政治的人物,即使她们拥有极大的政治实力也不敢轻易越雷池半步。他们更倾向于通过代理君主实现自己的目的,以维持现有的秩序与稳定。而对于那些内心尚存母爱影响的大臣来说,他们虽然开始反对当權女性,但为了帝国不受动荡影响,最终只能选择妥协。
因此,对于临朝听政的大部分宫廷妇人来说,她们尽管因种种原因而选择干政,但她 们也深知,如果要走到台前,那样的阻力实在是太大了。不是所有人都是武則天这般女子,也不是所有の朝代环境都如唐朝那么开放。也正因为如此,所以五千年中华史,最终也只出现了一位独特且勇敢无畏地挑战传统规矩并成功登基称帝的人物——武則天。在她的身上,我们看到了一段关于勇气与智慧相结合的情感共鸣故事,这也是为什么她成为了历史上最伟大的一个象征性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