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是一件有趣的事,虽然历史演进的过程无法改变,但有时候,一个关键的人物、一件赶巧的小事,都能改变历史呈现给我们的详细模样。比如圈主今天讲的这个故事。
我们故事的主人公叫商鞅。先来看下他的基本资料。
商鞅本是卫国皇室之后,故被称作“卫鞅”或“公孙鞅”。至于“商鞅”这个名字,是由后来被秦国国君分封于商地而来。
我们知道,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动荡、大变革的时代。当时,国家之间就像如今电商界的某宝某东一样纷争不断,大家都在想着扩大自己的地盘,时不时要掐上一场。到商鞅时期,形成了七个大国,被称为“战国七雄”。
虽然名义上是“七”雄,但实际上秦国的地位非常尴尬。因为地处西部边陲,国贫民穷,当时中原国家都不愿意和秦一起玩耍。
恰巧,秦朝国君秦孝公是一个非常有抱负的君王,刚刚继位的他,面对国家的鄙视,各种不开森,思忖之后他决定放榜求贤。
秦孝公发布这道求贤令的时候,商鞅还是魏国宰相公叔痤的门客。然而,虽然宰相极力向魏王举荐商鞅,魏王还是感觉商鞅太年轻还不成熟,一直不重用他。
宰相死后,失去靠山的商鞅心灰意冷。恰好此时,他听说了秦国的求贤令,于是踏上了西去的列车,哦,不对,劣马。就这样,一段改变中华民族历史进程的故事正式开始了。
对于商鞅和秦惠王的见面,你们的想象可能是贤臣良主一见即合,比如这样:其实并不是,在双方正式确立君臣关系之前,经历了不太开心的交流:
第一次,商鞅想用帝王之道征服秦王,于是他做了这样的方案。然而秦孝公对此毫无兴趣,瞌睡不断。
知道秦王对帝王之道不感兴趣后,商鞅又精心修改了的提案:可是秦孝公还是毫无兴趣,瞌睡不断。
通过前两次的接触,商鞅终于明白:秦王想要的,是迅速使国家变强大。而他深深明白,使国家变强大,必须要进行转型升级!这一次,他做了这样一个方案:
果然,商鞅的方案收到了秦孝公10086个赞!这一次秦王听得津津有味,两人连续谈论了几天。最后,秦孝公听取了商鞅的建议:实施变法,使国家转型升级!
然而在中国古代,想变法何其难!因为古人的概念中,法都是祖宗之法,变就是不尊重祖宗,是大不敬。为给变法制造,秦孝公安排了保守派代表甘龙、杜挚与商鞅当场辩论。
面对非难,商鞅舌战群儒,慷慨陈词,也留下了著名的一句话。“治世不一道,便国不必法古”。
此次辩论最终以商鞅大胜终结,商鞅也被秦孝公任命为“左庶长”,全面执掌变法。而“左庶长”是非秦国贵族所能担任的最大官职。
上位之后,商鞅立即实施了对秦国的转型升级手术:
新法一经颁布,就遭到了保守派的顽固,为了推行新法,商鞅也采取了血腥的手法来树立威严。虽然由于商鞅性格冷酷无情,树立了很多敌人。但变法效果还是非常明显,史记中有明确记载:“行之十年,秦民大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
10年之后,商鞅又进行了第二阶段的改革:商鞅两次变法共历时19年,使秦国完成了从奴隶制到封建制度的转型升级,大大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当然,秦国也从一个积贫积弱的二流小国,一跃成为俯视六国的“虎狼之国”,奠定了后来秦始皇统一六国的基础。
我们可以看出,商鞅和秦孝公抓住了社会变革的时机,通过转型升级,完成了秦国经济的飞跃和财富的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