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梅戏电视剧家春秋徐志远的旋律传奇

在闭塞的山区成长,徐志远从小就对音乐充满了向往。中学时,他开始学习各种乐器,如二胡、口琴、笛子等,逐渐掌握了一些基本技巧。在那个时代,每个地区都热播着样板戏,岳西剧团因此扩大招生,徐志远几乎是被他们发现并带进剧团的。虽然他当时成绩优秀,有着考上大学的野心,但家人反对他从艺,因此他“不情愿地”成为了一名鼓手。

为了剧团表演的需要,他逐渐尝试作曲,并意外地写出受演员欢迎的唱段和歌曲,这增强了他的自信。21岁时,他已经能够独立完成作曲、配器、指挥的小戏。此后,当恢复高考机会来临时,徐志远再次燃起追求学业的心念。在1981年,由上海音乐学院戏曲作曲进修班招收学生,那里竞争激烈,只有华东地区8个名额可用。经过层层筛选,最终安徽唯一一位被录取者——徐志远——进入了上海音乐学院,与何占豪、刘如曾教授共研。他在那里深受启发:“上海音乐学院给人的感觉是非常好的,我当时觉得肩上的责任很重,不仅仅为自己,更是为了把中国音乐推向更高。”毕业后,即使有留校机会,徐志远还是选择回到故乡,以专业之心投身于黄梅戏作曲。

1991年,其作品《红楼梦》问世,该剧深刻探讨如何将传统与现代相结合,使其具有时代感。这部作品以其独特的手法吸引了观众,让宝玉黛玉间的心理活动得以细腻展开。《秋千架》则是在1998年的另一部杰作,它融合了西洋歌剧和百老汇风格,为黄梅戏注入新的活力,被誉为地方戏与现代艺术元素结合的一次成功尝试。

除了创作工作之外,徐志远也致力于学术研究。他撰写过多篇论文,如《黄梅戏通论》的音乐部分、《程长庚对京剧音乐贡献及其在安徽皮黄腔中的融合》、《黄梅戲角色的音色造型》,并担任《中国戲曲音樂集成·安徽卷》的責任編輯及岳西高腔分支主编。他认为,“黃梅文化是一種質朴文化,是青春文化,也是通俗文化”,经典虽宝贵但要发展需创新,要适应多元化時代。“現在我們民族藝術面臨空前的挑戰,我真切感受到年輕人對戲劇藝術淡薄遠離。我們如何與他們溝通?不能只滿足於古老腔調,而應該創新。”

至今為止,他已經創作過許多著名作品包括舞台劇《紅樓夢》、《秋千架》、《風雨麗人行》、《孔雀東南飛》,影片版的《徽商情緣》、《母老虎上轎》,電視劇版的《貂蝉》、《朝霞滿天》以及兒童劇《男子漢行動」。此外,他还创作了一系列黄梅歌舞,如 《四季美人 》 和 《美江南 》。他的作品获得了许多奖项:文华音乐创作奖、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两次)、国家文化部文华大奖等证实他的卓越才能和对传统艺术持续改良的承诺。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