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复:海军思想的先锋
1854年1月8日,严复出生在福建侯官县的一个中医世家。1866年,他放弃了科举正途,进入福州船政学堂学习驾驶。在那里,他改名宗光,并将字又陵更改为几道。1871年毕业后,严复曾在“建威”和“扬武”两舰实习五年。
1880年,他赴英国学习海军,与出使英国大臣郭嵩焘结为忘年交。1889年,严复获得候选道的官衔,并被聘为北洋水师学堂会办。1895年的甲午战争后,他发表了一系列文论,如《论世变之亟》、《原强》、《辟韩》和《救亡决论》,主张变法维新、武装抗击外来侵略。
1902年,严复辞去京师大学堂附设译书局总办一职,在上海创办了复旦公学校长,并任该校第二任校长。他还协助马相伯创办了同样以西方教育理念为基础的学校——上海商务印书馆大学(今上海市立第一女子中学)。
作为一个推崇西方教育的人物,严复不仅对中国的海军人才培养有着深远影响,还在翻译工作上也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首倡“信、达、雅”的译文标准,对后世的翻译工作产生了深远影响,是清末极具影响力的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
然而,即便是这样的成就,也不能掩盖他对当时官场环境的一些不满。在给四弟观澜的信中,严复曾坦言:“自来津以后诸事虽无不佳亦无甚好处。”不过,这并不阻止他利用自己的关系网,如与李鸿章保持良好的关系,以期顺利开展工作。
至于他的教育思想,则体现在他对待学生认真负责,以及对于教学管理有方上。这一点得到了很多人的认可,让北洋水师学堂成为当时最受尊敬的地方之一。此外,他还是筹安会的一员,该组织支持袁世凯恢復帝制,但随着袁世凯去世并导致筹安会成员遭到追责而避开天津寻求庇护,最终因病回到福州逝世于1921年的10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