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苞数据驱动学习强国平台

方苞:桐城派散文之父与学术贡献

在清代的文学史上,方苞(1668年5月25日——1749年9月29日)是一位杰出的散文家,被尊称为桐城派的鼻祖。他的学术主张和文学创作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方苞早年表现出超群过人的才华,四岁便能作对联,五岁能够背诵章句,而六岁时随家迁至江宁旧居仍保留着桐城籍。在科举考试中,他以文会友,在京城国子监期间名声大振,被誉为“江南第一”。虽然他32岁考取江南乡试第一名,但康熙四十五年的《南山集》案件导致他被株连入狱两年,最终因重臣李光地营救而免死出狱。

康熙五十二年后,方苞得以重新融入朝廷生活,以平民身份进入南书房成为皇帝的文学侍从。之后,他历任多个职务,如武英殿修书总裁、翰林院侍讲学士等,并参与编纂《乐律》、《一统志》、《皇清文颖》和《三礼书》的工作。

方苦提倡“义法”说,即将儒家的道德原则与法律相结合,为桐城派散文理论奠定基础。他认为“义即易之所谓言有物也,法即易之所谓言有序也”,并在文章中阐述此理。这一思想对后来的桐城派文章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使其成为了清代乃至整个中国文化史上的重要流派之一。

除了著述方面,方苞还留下了一系列经典作品,如《左忠毅公逸事》、《狱中杂记》、《汉文帝论》等,这些作品不仅展示了他的文学才能,也反映了他坚持正义、不畏强权的品格。直到乾隆十四年的去世前夕,他仍然保持着闭门谢客、专注于著书研究的生活态度。今天,我们依然可以从他的作品中感受到那份追求真理、坚守信念的精神力量。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