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汉的繁荣时期,齐人邹阳以其卓越的文采和深邃的思想,成为了当时著名的散文家。他生卒年份不详,但在文帝时期,以其才华横溢、辩才出众而闻名于世。当吴王刘濞阴谋叛乱之际,邹阳上书力谏,却被吴王所忽视。随后,他与枚乘、严忌等人离开了吴国,前往梁国,在景帝少弟梁孝王门下任职。
邹阳以其智慧和慷慨著称,不愿意苟合他人。在一次诬陷中,他险些遭受处罚,但他坚持己见,并在狱中写下《上书自明》,表达了自己的清白。梁孝王得知后大为欣赏,并赦免了他的罪行,将他尊为上客。
邹阳留下的作品有七篇,其中仅存两篇,即《上书吴王》和《于狱中上书自明》。此外,《西京杂记》还记载了他的《酒赋》、《几赋》,但这些作品的真实性存疑。从《上书吴王》可以看出,鑜阳城主张维护国家统一,与贾谊、晁错有一致之处。
作为吴国门客,其时尚未发动叛乱,因此只能用隐语来劝说。这一点也体现在他另一篇著作《于狱中上书自明》的内容里,这篇文章情感强烈,在哀愤与悲痛之间蕴含着激愤的情感。他通过反复引用历史事实,用华丽的词汇和排偶诗句,使文章充满战国策士风范,为何被列入纵横家的范畴。
邹阳生活在一个社会经济逐渐恢复发展,同时也是各种矛盾潜滋暗长的时候。在这个背景下,大约文帝、中期,他应聘至富庶的吴国,与枚乘、严忌等一起服务。在那里,他见证并警告了即将发生的大规模叛乱,但最终因吴太子的无心之举而被杀害。此事件加剧了朝中的紧张关系,最终导致晁错提出的削弱诸侯封地计划,而这进一步激起了刘濞对中央集权不满,最终引发“七国之乱”。
尽管如此,鑜阳城仍然保持着一种温柔的心态,对国家统一表示支持。这也显示出了战国游士时代已经不能继续存在下去。但是,无论如何,他们都无法改变历史走向。在“七国之乱”失败之后,不久之后便有人建议袁盎刺杀那些参与谋划的人,但是这次行动却遭到了梁孝王极大的反对,最终导致了一系列血腥事件。而关于他的墓葬地点,一直以来都是个迷雾,而直到1851年,一位名叫邹崇孟的人才终于建立了一块纪念碑来纪念这一伟大的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