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小对京剧情有独钟,10岁便登上舞台,尤为青睐黄桂秋先生的唱腔艺术。1956年,我正式拜黄先生为师,跟随老师22年,如获宝贵的艺术珍珠。在这漫长的学习之旅中,我深受黄先生无私的教诲和悉心栽培。我始终坚信:“其实一开始,旦角的戏就是给男演员写的,我不理解为什么有女老生、女花脸,戏校就不招男旦呢?我学男旦,是因为我的音色和这个行当接近,我认为在这个问题上,专业应该和票友互相支持。”同时,我也深刻认识到:“只有男旦才能唱好黄派戏,因为男旦的嗓子宽、亮。”
朱先生常常在家中自己拉胡琴吊嗓子,同时抓紧时间撰写著作,他创作了《黄桂秋舞台艺术》等书籍。此外,他还与毕谷云合作完成了《徐碧云老师的舞台生涯》两篇文章,这些作品详细介绍了京剧旦角黄派、徐派艺术的形成、发展与影响,并分别刊载于《京剧谈往录》的“三编;四编”中。
业余时光里,我经常参与票演如《玉堂春》、《王宝钏》、《春秋配》、《别宫祭江》、《蝴蝶媒》、《双官诰》等经典剧目。在晚年时分,即使身处繁忙之际,也能精准地表演大段二黄腔中的《祭江》,而且依然保持着那特有的风格。据说,在表演前,黄桂秋先生会饮酒以增强嗓音,而我也模仿老师,每次出场前都会喝上几口。
此外,我还致力于研究并传承音乐理论,对于《春秋配》、《别宫祭江》的谱曲进行了深入研究。1993年,一趟远洋航程将我带到了美国,那里我有机会讲学授徒,为世界推广我们的黃派藝術。在美期间,与人合作票演麒派名剧《斩经堂》,饰演吴汉之妻王兰英,以高超技艺赢得了观众的一致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