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宝九年(976年)十月,宋太宗赵光义登基后,为三弟赵廷美、侄子赵德昭和赵德芳加官晋爵,并大封宰相、执政大臣和其他朝臣,以此拉拢安抚。他的生意心可能源自高梁河战役中的意外事件。
太平兴国四年(979年)七月,在攻打燕京(今北京)的高粱河战役中,当赵光义中箭受伤逃跑时,有谋立德昭者,上闻不悦。这种事让他感觉到太祖诸子的存在,对自己的帝位始终是个威胁。他曾说:“外忧不过边事,皆可预为之防。惟奸邪无状,若为内患,深可惧焉”,有感而发,即“攘外必先安内”之意。
当年的八月,他对攻灭北汉将领行赏时暴怒道:“待汝自为之,赏未晚也”。回家后,“取割果刀自刎”。太平兴国六年三月,其次子赵德芳病死。这消除了对帝位最大的潜在威胁。
然而,他认为还有潜在威胁,那就是弟弟秦王赵廷美。他想消除这个潜在的威胁,却又无隙可寻。在准备惩处之前,他指使亲信告发:“秦王廷美骄恣,将有阴谋窃发”;另一个告发者,也是晋王府的旧人赵镕。在准备惩处前夕,他决定问计于赋闲多年的故相赵普。
宋太宗现在要打击其弟已经想起了心狠手辣工于心计的 赵普。而闲居“奉朝请数年,郁郁不得志”的 赵普也感觉到重新掌权的机会终于到来。所以,当太宗问他如何处理秦王时,他并不向太宗献计,而是说:“愿备枢轴以察奸变。”也就是说让我当宰相,由我办理此案。宋太宗没有表态。
于是 赵普编造了一个后来称之为“金匮之盟”的故事,是说建隆二年(961年)杜太后病重时,为防止骨肉相残,要宋 太祖传位给二弟 Zhao 光义,这样一来,无论怎样处理都名正言顺。一听这个主意,就简直顿开茅塞,用这理由推翻了所有过去关于继承问题上的疑惑和争议。这一下解决了困扰自己多年的夺位合法性问题,一举两得。
随即以北宋时最高宰相衔“侍中”任首相,而秦 王被降封 为涪陵县公,被房州(今湖北房县)安置。雍熙元 年(984 年)正 月 ,秦 王终因忧 悲 成 疾 死 于 贬 所。
通过这样的安排,不仅消除了对帝位的直接威胁,还避免了一场可能发生的大规模政治斗争,从而巩固了自己的统治地位。但这背后的血腥与冷酷,让这一段历史成为黑暗的一笔永远无法磨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