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清朝的岁月里,新年的喜悦与福祉被皇帝亲自书写“福”字来传递。据说,姜太公在封神之时,他的夫人出于恶意要求一份神位,但最终只得以“穷神”的身份被赐予,从此,“福”字成为了避邪之物,不应贴于家门。
然而,这个禁忌并未阻止了皇室和贵族们在节日中展示他们对民众的关怀。在每个年头,皇帝都会亲笔书写“福”字,并将其作为恩赐给群臣。内廷翰林和乾清门侍卫尤为荣幸,他们能获得双钩中的御笔勒石,而余下的御笔则会被封存起来,一年一度再次分发给军机大臣。
自康熙帝开始,每到十二月初一,他都会在内廷亲手书写第一个“福”字,将其悬挂于乾清官正殿,其余的“福”字则会张贴宫苑各处,以及颁赐后妃近侍、王公宠臣、内廷翰林等。这一仪式随时间发展成了一种固定不变的传统。
嘉庆帝深受前辈影响,他也遵循这一传统,在书写“福”联句诗时提到了除悬挂第一枚“福”字外,还需张贴近20幅。此外,同治帝也不甘落后,他不仅仅是简单地书写和张贴,还创造性地加入了其他吉祥字符,如寿、龙虎等,以增添喜庆氛围。
这些由皇帝亲笔所绘制的作品,无论是红绢制作还是墨迹流畅,都展现出了精美雅致的一面。而对于那些收到的官员来说,只要能够得到一次这样的恩赐,便视为天大的好事,他们会恭敬地叩谢,然后再带着这份珍贵而宝贵的礼物离开。
因此,即便是在这个充满祝愿与欢乐气息的季节里,“福” 字依旧保持着它不可侵犯的地位,它代表的是来自上天或国君的大慈大悲,是人们共同追求幸福安康的心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