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庆,清朝第七位皇帝,是乾隆皇帝的第十五个儿子,其母亲魏佳氏是历史上有名的令妃。公元1773年,嘉庆被乾隆秘密立为继承人。公元1796年,乾隆主动选择退位,让等待许久的嘉庆继承大统。在这一过程中,尽管传国玉玺已经交出了,但乾隆却没有交出手中的权力,只以太上皇身份继续把持朝政,使得嘉庆基本上就是一个摆设。
直到公元1799年,乾隆驾崩之后,嘉庆才真正掌握了大权。他很快就做了一件震惊一方的大事——诛杀了在朝廷中肆意多年的权臣和珅,并铲除了附庸于和珅的人马。在查封和珅家产时,他发现了几亿两白银,加上各种古董文物,其总资产相当于清朝15年的财政,因此民间流传着“和珅跌倒,嘉庆吃饱”的说法。
随后,他下令广开言路、启用被贬官员,并让手下上报实情,不得隐瞒怠惰。 嘉庆个人生活节俭而清廉,不但限制地方官员给他贡献宝贝,还禁止民间百姓大肆慶祝他的寿辰,不让文武大臣送金银珠宝。他每天早起处理政务,如果有人拖延耽误,他会毫不留情地指责甚至严惩。
从种种迹象看来,嘉庆确实真心想做一个好皇帝,而且还表现出很大的努力。但他并没有从根本解决问题,在他之后的清朝由盛转衰。这是为何?从个人方面来看,嘉慶是一个才能平庸的皇帝,没有像乾隆、雍正那样大的胆略,也没有锐意变革进取精神。他的努力更多的是依葫芦画瓢,只进行了一些表面的改变,没有从根本解决问题。
在这期间,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国际层面,都存在着深刻的问题。当时全国各地都有大量贪污官员,而社会矛盾日益尖锐,即便是叛乱也屡禁不止。为了应对这些挑战, 嘉慶派兵救援,一系列措施如限制烟草、鼓励高产农作物等试图通过这些方法解决问题,但这种方式只能治标不能治本。而且,当时西方国家已经步入工业化时代,而中国仍然停滞不前,这使得国内外形势更加复杂。
最终,在1816年英国使者前来访问华夏时,由于语言障碍以及理解上的差异,使得负责引荐英国使者的官员错误地向 嘉慶报告英国使者因病不能前往,最终导致嘈纷事件发生,并错失与世界融合交流的大好机会,这也成为整个国家走向衰败的一个重要原因。